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张倩倩
[导读] 近几年二胎政策的开放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现象

         张倩倩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业农场学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6321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背景
         近几年二胎政策的开放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现象,要么独生子女被两代人宠溺的无法无天,要么家里刚生了二胎,无暇管顾老大。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很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这种社会风气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多很多麻烦。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双重角色,老师的教学更是面临各种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我们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我总是琢磨和实践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而语文课文作为朗读范本恰恰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我越来越发现,当他们懂得这些的时候比明白一个句型如何转换,明白这个字如何组词更有意义。
二、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三、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是德育理念养成阶段,除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习作讲评及新闻时事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德育养成要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
         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加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我想,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总是把“生命放进生命里”,关爱学生生命如同关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教师的责任感必将促使你我去发现、去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