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
四川省眉山车城中学 四川省 眉山市 620000
摘要: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适度开展传统文化辩论赛活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我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学习是开启学生思想的一把钥匙,语文课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这样说,一切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早已是一种共识。只有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知识,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中语文知识所包含的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多,这些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品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均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需要语文教师强化对学生进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学生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一、高中语文进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能力较差
相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对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均有一定难度,他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参考书,进行翻译性的学习,因此,未能养成依靠自主学习,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致使学生难以领悟文言文和古诗词中的确切含义。学生以参考翻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助于他们完成作业,但不利于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真正意义,难以从这些知识中,汲取到应该汲取的文化精髓。
(二)语文教师缺乏相应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知识的讲授,往往擅长运用课文意思的翻译,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进行强化性的死记硬背,不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内容的内涵,这也就使学生难于理解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当然,还有的语文教师,误以为教学语文,并无定法,怎么进行语文知识教学都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得法,不能使语文教师将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缺乏一定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欠缺一定明确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相对宽泛,有些语文教师往往将语文的课程目标,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师的如此处理,往往会将教学目标进行放大,比如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这样的教学目标,无论如何都难以在一节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得以实现。教师教师课堂教学,需要确立教学目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知识掌握度情况,进行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并非是抽象的,它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针对知识点进行重点传授,还要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有些语文教师却是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出现了片面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涉及到很多的我国传统文化,当语文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时,需要将课文内容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讲深讲透,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懂得我国古代所具有的那些习俗文化,感知课文内容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意韵。对学生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利于学生良好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并为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提供营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把高中语文教学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紧密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容易形成良好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多感知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利于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并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此激发学生富有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古人所书的文言文和创作的古诗词,每每都在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一)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且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离骚》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的讲解,把我国人们为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而设立的端午节文化,详细讲给学生,并要学生知道,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办龙舟赛事。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可使学生有一定的感同身受,从中接受到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适度开展传统文化辩论赛活动
为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深刻领会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意义,语文教师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根据学生所学的文言文或古诗词内容,借助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适度组织和开展一些传统文化辩论赛活动,用以助力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故事情节,厘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为学生举办一次“如果项羽杀了刘邦,那么,历史会不会得到改写”这样的辩论赛活动,让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一次辩论。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根据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作为辩论的突破口,然后再从各个角度,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当时的史实,再行继续的辩论。通过这样活动的举办,自然就会使学生愈加了解当时的史实,并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依据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与个性差异,为学生制定一个相对适合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性,发挥学生主体主体学习作用。如果语文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又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还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结合语文知识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愈加利于学生分析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可以为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指派传统文化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挖掘语文课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以小组探讨与互动交流方式,完成语文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可以这样说,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更能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相对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相关知识的学习。
结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对高中语文教学尤显重要。结合语文课文教学学习我国传统文化,需要语文教师关注每一篇课文内容。如果能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就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并非每篇课文都包含传统文化元素,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较好选择。对学生实施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学工程,不要有一蹴而就意念,它需要师生进行共同努力,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还要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韦敏芳.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中华少年,2018(7).
[2]孔德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语文课内外, 2018(9).
[3]卿文杰.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6(5).
[4]刘甫.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教育观察旬刊,2019(8).
[5]熊霞.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