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学教育的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盘灶连
[导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与探寻
             
         盘灶连
         都杨镇都骑中学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与探寻。如今,在习近平主席“中华文化自信,传扬国学文化”的倡导下,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育开始将重点放在诵读国学经典之中,其宗旨就是在学生心中铸就传统文化的基石,让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中得到提升,并在文化的践行中获得成长。只有教师引导学生从点滴开始践行一个“我”字的笃志阅读,日积月累的蕴藏孕育之后,就是厚德、尚德、信德的国学文化彰显。
         关键词:国学诵读 传统文化 教育创新 生命塑造
         一:国学中隐含的文化奥秘
         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社团,通过阅读、研究和一系列的团体活动来向学生传递国学文化的精髓与奥秘。下面,我就从几个侧面来诠释一下国学中的知识。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夫子教导我们真正的孝道就是继承父母的美好品德,让他们的德行在我们身上得以延续。就像习近平主席的家风故事里,他就是秉承父亲习仲勋的革命精神,跟随父亲的脚印,一直坚定地走在党性纯粹的道路之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其中体现了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对分寸的恰当把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正是体现了一位德行高尚之人的宽广胸襟和开阔远见。在品读《唐太古孙真人福寿论》的碑文中,看到了药王孙思邈站在生命伦理学的角度,用激烈的言辞,控诉了不仁义、不勤俭、不善良等非分者的不良行为。此文并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对不义者进行指手画脚,而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一种愤愤不平,更是引起我们对人性世界的觉醒与审慎,最终目的是倡导我们心怀慈爱、崇尚节俭、弃恶从善,从而拥有福寿双全的大圆满人生。宋代词人黄庭坚在《代书寄翠岩新禅师》里有一句“信手斫方圆,规矩一一中。”这就告诫我们做人要守住规则底线,不可逾越法则红线。清?朱柏庐在《治家格言》里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正和中央台所提倡的“光盘行动”相一致,就是要引导人们节俭惜福。
         二:当代中学生心理剖析以及学习国学的必要性
         第一是现代都市环境远离自然田园,狭隘的环境和淡漠的人际关系让中学生的心理形成无形的压抑感,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崇尚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而如今的社会是电子产品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交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代替了静谧、恬淡的悠闲。这样的生活状态无形地增加了中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网络时代必定会迎来人类思想伦理的障碍与滑坡”。
         第二是普遍中学生对国学经典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国学教育不是主科,不纳入考试分数线,以至于使得这项教育处于边缘化。还有的学生对于极为重要的经典国学著作如《论语》、《弟子规》、《大学》等知之甚少,一知半解。因为没有深入阅读,所以就理解肤浅。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学教育工作提高警惕,并将这项教育提高到政治日程上来。
         针对中学生提出以上的心理问题,国学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是势在必行。因为国学教育就是对心灵的觉醒、对思想的启迪、对行为的警戒。可以有效地预防中学生思想的萎靡与腐化,从而在心灵上给予他们以洗涤与净化。我们既然找到了原因,就要对症下药,让国学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建设做出必要的改变与更新,正像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博士所说:“改变带来医治”。
         三:国学教育的有效措施与指导策略
          学生们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既能激发内心的美善,又能让他们对人性的幽暗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觉醒。

他们诵读《弟子规》,在其中进行默想与思考;他们朗诵《唐诗三百首》,在其中感受诗词之美、人文之美;他们阅读《论语》,在其中思索何为为人之道;他们在欣赏昆曲,以认识何为文化之魅力。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融合”,而李彗生老师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中指出:“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即从学习道德知识到确立信念,再到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行实践、实现目的的过程。”
         最近央视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中,我看到一位乡村教师带领孩子们用歌唱的形式唱出了唐诗:“蜀道难”。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吟唱经典古诗,韵味十足,又极富艺术氛围。这就是老知识、新形式相得益彰。在具体教学中,我也借鉴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给孩子听舒缓情绪的音乐,并在其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加艺术品味,真正做到两者的深相契合。是啊,教育理念远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理念是泉眼,方法是泉水;只要教育理念清晰正确,将会引申出千万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  
         四:国学教育的终极使命与价值蕴涵
         普通人有一条命,那就是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那就是性命和生命。而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那就是性命、生命和使命。使命是超越小我的狭隘与禁锢,迈向大我的开阔与超越。使命意识是不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利他之心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甚至是改变世界。而我们国学教育真正的价值内涵就是引导学生承担人生之责任,同时也道出了作为一个人的使命之所在:生命之道远远大于做事技巧,做人之本远胜于金钱利益。只有跨越人性的欲望与贪念,才能实现生命境界的飞跃;只有超越个体生命的索求与赚取,才能发现人生的真谛与真我。在舍与得之间,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蕴藏的是极其深奥的国学之道,这需要孩子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寻。因为知识永无止境,只有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超凡之境。  
         书香伴我行,文化聚校园。我的阅读理念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老师和学生一生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书香是一抹永不消逝的氤氲,师生阅读是一道与爱共存的光芒。书香伴我行,我号召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做一个爱读书、勤读书的“书虫”。让我们以书香四溢来充盈三尺讲台,以阅读情怀引导学生踏入知识的海洋,以国学风尚引领学生迈进思想的高峰。
         五:结语
         中学语文国学创新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学习与思辨,让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开阔、更广泛,让学生接受的教育可以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育理想。而老师教学的艺术追根溯源、万宗归一-----那就是把创新多元与知识学问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地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孩子的国学素养主要是以理论加实践的形式,让孩子生动直观地学习到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华。而在国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感知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要让美德成为孩子一生的灵魂伴侣,滋养他们的心灵世界,浸润他们的精神生命。这就是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国学教育中感知到真正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德育之美;让我们全新教学探索----语文+国学的融合能够成为孩子们心灵上最美丽的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最璀璨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李慧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7)
         2:王晓硕,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
         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J),《语文学刊》,2007(5)
         4:李兰铎,《让孩子国学起步语文腾飞》(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2)
         5:刘顺瑜,国学经典与课文教学相结合(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0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