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中学新诗的星星之火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诗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朱治平
[导读] 中学新诗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朱治平
         厦门市新民中学
         摘要:中学新诗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在遵循诗歌的特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整体判读、经验对接、归纳共性指导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诗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策略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1]。翻开从2017年9月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只选编了21首新诗,比起古诗词和其它体裁的文章,新诗分量太轻,八年级上册更是一个空白。且选文内容比较保守,部分作者年代比较靠前,缺乏现代气息。因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为数不多的精彩,用科学的授课方式,点燃学生的诗情,为新诗发展尽绵薄之力。
         1.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同时,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
    诗歌教学自然需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新诗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从整体感知,体会意境,赏析语言、感悟情感等角度来欣赏,确定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培养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2.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中语文教学理论新探部分,第四讲《文学阅读该教什么、怎样教》中有《对诗歌教学的思考》,其中提出: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是整体判读,二是经验对接,三是归纳共性,指导生活[3]。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称为“识其体”;读懂诗歌,感受作者的感情,可以称为“感其情”;用来指导学习、指导生活,可以称为“用其事”,三个层面的活动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诗歌教学的主要流程[3]。
         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有利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挂钩,使别人的宝贵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注重以下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
         2.1整体判读,读出情味。 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情思,体味诗人情感并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在诗歌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使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初读诗歌,再读诗歌,齐读,男女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诗百遍,其义也见”,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朗读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适当讲解诗歌相关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整体情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现代诗歌字词数量有限, 结构并不复杂, 诗歌的韵律主要看尾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的发现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不需要“大卸八块”,分析得头头是道,那恐怕会破坏诗歌的美感。整体判读,用心体味,把诗歌当作音乐来欣赏也未尝不可吧。例如,笔者在教授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通过音乐和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总意象,让学生通过“春风、云烟、细雨”等具体意象感受到“爱、温暖和希望”。在讲授聂鲁达的《统一》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悟诗歌丰富的情感和哲思,不同的学生往往读出不同的感情,有的人认为“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这与诗歌不谋而合;也有的人认为“每一片叶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与诗歌中的观点截然不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感悟其中的哲思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不也是有收获的一节课吗?
         2.2经验对接,感受情思。 是指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进行联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平易近人,诗歌是真实生活的有感而发,这样学生更愿意学习诗歌,更喜欢朗读诗歌,更喜欢写点小诗。比如,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安塞腰鼓,无法直接体验安塞腰鼓的磅礴力量,感知陕北高原特有的文艺风情,但是,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传统民俗活动,拉近诗歌与自己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体味诗歌情思,最后尝试模仿诗人的诗句,写一首诗歌赞美家乡,也是不错的学习方法。再比如说,卞之琳的《断章》,初中生对于这类简短朦胧的诗歌比较喜爱,看似明白,好像又不明白,多读几次,总有不同的味道。这首诗歌既可以看作哲理诗,也可以看作爱情诗来解读,老师可以大大方方的引导学生,体会情思,感受诗歌的深层意蕴。这种相互欣赏,各自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相信在初中阶段会引起不少学生共鸣,让学生自愿动笔写诗。
         2.3归纳共性,指导生活。就是说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我们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诗歌朗读,了解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及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用以指导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至关重要,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表达的是儿童对母亲的依恋,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陈毅的《梅岭三章》书写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些情感和思想,既能够给予学生精神境界提升的营养元素,也能为他将来的人生注入新的力量。
         新诗教学长期遭受冷遇,从事诗歌的人要在不同层面关心它,关注它。师生共同读诗、品诗、写诗,这样诗意的课堂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今天,这里显露的。也许只是一点星火,可是,明天这些不一定,仅会燃烧这荒原,由人们手里,不会建造起新的城堡吗?”诗人蒲风这样写道。无论是校园中的新诗学习,还是社会上的诗歌研究,都来源于那一点希望,那一点希望就是星星之火。纵然微弱的星火,只有你不断地点燃,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54.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5.
[3]王荣生,李海林.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编本)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90.
[3]王荣生,李海林.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编本)语文教师手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