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苑
广东省惠州市青塘小学 广东省惠州市 516023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完善,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逐渐上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尤其是反映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更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由“抽象化”向“逻辑化”转变,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图式,开展数学教学。本文将重点探究“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优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学习思维。
关键词:数学图式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为基础性的数学理论知识,含有基础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化的数学思维,以此巩固小学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习到的数学理论知识,而“数学图式”就是很好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即以图像、符号等构建直观化的数学原理,推动“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图式”
“数学图式”在现阶段小学数学中经常会被数学教师使用,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数学图式”是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原理,将其中复杂、难理解的(逻辑性较强的)公式原理或是题目,以一种直观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符号等,帮助学生建构直观的数学学习模型,使学生相对容易的理解公式原理或是题目,以此推动学生解决数学难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数学图式”成为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教学辅助工具。[1]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数学图式”教学的原因
小学学生在学习思维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成长空间,其思维模式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教师加以指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小学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课程内容。仍是处于形象化的思维阶段,对于学科中涵盖的公式原理,缺乏一定的认知,数学概念并未形成。构建小学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原理,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践行“数学图式”教学方法,形成直观形象且实用的教学观念,加以培育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图式”教学的原因,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用“数学图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新型学习思维,构建思维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科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现阶段,小学数学是重要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图式”帮助小学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形成新型学习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遇见类似计算长度、距离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习到的公式原理及定义来解决问题,类似这些问题,需要将题目中的文字转化为图形或是符号,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数学图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解题思路更加直观化,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
第二,应用“数学图式”教学,是适应现阶段小学学生具体学习水平的体现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小学学生对数学学科中相关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缺少对公式定义及原理的具体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是高度抽象的,针对数学习题,学生需要具体分析题目,运用所学到的公式原理,解决问题,数学习题多以图文形式或是单纯的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抽象化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对难理解和解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会选择使用“数学图式”,将所设置的问题转为直观性的图形或符号,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转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三,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数学图式”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对各个年级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性、逻辑性,学生需要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保持专注认真,因此,数学课堂是以一种较为严谨的风格呈现给学生。然而,部分小学学生可能会因为数学课堂风格严谨,感觉枯燥无味,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就要寻求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将“数学图式”这种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以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结合公式原理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图式”的应用策略
“数学图式”应用策略是学科教学策略的一种,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数学图式”教学策略,不仅可以转变小学学生数学思维方式,还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展开对“数学图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在向小学学生传递新的数学公式定义及概念的同时,让小学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熟练掌握。具体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图式”的应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所制定的课程教学方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备课”是现在各学科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准备好授课前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完成“备课”工作,确定好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包括概念、公式定义以及相关习题,并制定好教学策略。如:教师在本节课主要是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数学图式”教学策略,首先,列举教室里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关的实物,让学生有相对清晰的认识,然后结合课本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或定义,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将课本中的概念或定义以图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2]
第二,选取恰当的教学素材,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应用“数学图式”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合理有效的选取恰当的教学素材,针对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结合教学方案设计,应用“数学图式”。比如说,教师在向小学六年级讲解“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其中的概念定义,根据概念定义让学生去准备有关“圆”的素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展示所准备的素材,等学生分组展示完素材后,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之前预习到的内容和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的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做点评,当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不要过于重复点评,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课本的讲解内容为依据,在黑板或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整体性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数学图式”适用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结合自身具体教学方案,恰当的使用“数学图式”教学策略。当然,在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通过“数学图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教学目标。“数学图式”作为其中教学策略之一,如何将这种教学策略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针对自身教学及时做出调整完善,以更好的提升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琴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97.
[2]俞军.思维图式思维图式: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载体创生与运用——以人教版六上“分数除法”单元“问题解决例5”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0(0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