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 王一冉
[导读] 美术是中学学科课程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一冉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第三中学 063700
         摘要:美术是中学学科课程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此外,美术教育还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初中美术课堂,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并对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全方面地对于学生形成培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引言:
         美术教学本身,是通过对于艺术形象的展示与学习,让学生基于线条、色彩等内容的感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升,又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发现美的能力,更加全面多元化地看待世界,不会受到狭隘的思想观念影响。这本质上也属于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一部分,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实现德育渗透,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度贯彻落实,实际上在很多中学学科教学过程中,都会尝试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思想品德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本身教学过程中一些错误行为或思想的影响,导致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一)教育目的的错误设置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美术家,或具备超强的艺术感,而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美、体会美,并从中学到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实际上,受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影响,这一表现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与教学目的的实现并不冲突。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发挥课堂的教学主动性,实现教学意义。
         (二)技巧的盲目重视
         很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课堂时,过于重视教学技巧的学习活动,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始终在围绕技巧开展学习,而不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如所谓的审美“三部曲”:黄金分割线、色彩搭配和画面意境,学生在遇到一副艺术作品时,如同套用公式一般来完成对于艺术作品的赏析,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德育认知的匮乏
         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但是由于对于德育认知本身的匮乏以及错误的渗透方式,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反而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相互分离,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策略分析
         渗透策略应当建立在学科本身的特性上来展开分析,本文从教材、准备工作和教学氛围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
         教学离不开教材,对于美术学科而言,也是如此,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来实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形成德育的渗透式教学是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一种重要方式[1]。
         具体到实际中,以冀教版美术教材为例,如在学习关于焦点与透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这一教材内容的技术上,将其主题与立意进行升华,通过教学语言引导的方式,形成德育内容的渗透。如“人生如透视图,对于欣赏的人来说,通过你展现出的那一面,其实可以对于你的人生窥探一二。”或者在基于劳动内容的教学时,从劳动精神作为切入点,歌颂劳动的同时,完成对于教学内容的讲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接受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准备工作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美术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缺少了对应的考试压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本身的引导性很强,学生预习功课的检查工作开展难度和标准制定都相对较难。但准备工作对于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特性,形成个性化的准备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发现我们身边的美”,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独立完成,学生发现美的过程既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践,也是对于德育的一种感知。
         (三)教学情境创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能够在应用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如开展“我为校园添色彩”的教学情境活动,并提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为学校学生设计一套校服。学生首先会立足于自身的审美观点,进行教学的设计,而在设计过程中,同时考虑到了学生该年龄阶段的个性化需求、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等,渐渐在校服设计理念中注入了一定的思考,从而对于培养学生品德与动手能力体现出了实际意义[2]。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了解并重视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于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与德育结合渗透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实现德育渗透的理论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个性审美架构和个体差异性上,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样重要,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也更有效化是接下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探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林治兰.“美”在好习惯,赢在起跑线——浅谈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13.
[2]刘春定.新课程下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14-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