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炫玮 2.宋犇 3.蒋子豪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历史学专业基于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的构建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学大学生实践教学应该立足人文基础学科的基本属性,依托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构互补高效的科教协同机制,聚焦学生自主性与创新性培育,本文对历史学大学生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践教学
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高校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历史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高校历史学专业着重于在创新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体验情感、提升能力、凸显个性、强化合作,从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当前高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田野考察、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研活动、竞赛活动等。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既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实践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保持其连续性,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与理论教学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传统的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重视不够,教学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教学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工作,没有置于应有的位置,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这种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课程设置孤立,缺乏体系。虽然不少专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很多推进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但是这种改革与探索,
往往是对实践类课程的局部改进,缺乏整体性思考。当前高校历史学的专业课设置,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其中,实践课课时比重在全部课程学时中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种课程设置,往往又给人带来一种错觉,就是实践教学应该属于实践类课程的范围,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则应该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这样一来,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对实践教学做出准确定位。
2.理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反映最为明显。某教授曾谈到:“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相当程度地高中化,不仅以课堂听授为主,而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高中阶段的延续翻版,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规范化的课堂讲授填满,以至于很少有时间进图书馆系统读书。”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目前高校历史专业的理论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中学教学方式的延续。这种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义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考核方式上,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闭卷考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流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
3.对实践类课程理解片面,认识不足。目前学界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一般都是聚焦于实践类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拼凑敷衍,毕业实习、专业考察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等。以毕业论文为例,从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不断训练,到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层层把关,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但是,实际的结果却不免让人有些沮丧,很多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搜集、检索史料、解读史料的功夫都有很大不足。写作中,思路框架、行文逻辑、语言表达往往也晦涩难懂,更有甚者,干脆直接复制粘贴,拼凑了事。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对实践教学认识上存在误区,理解片面。
二、历史学大学生实践教学路径
1.立足人文学科属性,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历史学属于人文基础学科之一。人文学科是一种以探索人类社会的价值及其发展规律为重要旨向的科学,其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会的整体素养和文明水平,具有强烈的道德和美育功能。因此,历史学实践教学应有意识地渗透其内在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知良好的道德情操,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体现出人文关怀。人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播和引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美育价值。在历史学实践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一理念,显然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建构科教协同机制,聚焦创新能力培育。历史学属于一种基础性人文学科,相对来讲,从业人员一般较为注重科学研究和理论阐发。同时,这类专业往往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和厚重的学术积淀,在学术研究方面会逐渐积累起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实践教学过程应该推动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解决科研、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重要方式,其内在要求就是通过实践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和创新能力,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以达到素质教育的需要。相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讲,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实践教学可能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有一些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精心设计更多途径来尽可能促进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3.细化实践过程监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属于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实践教学作为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比一般的教学方式凸显直观性和参与性,更应强化过程管理。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实践活动,在每个实践过程尽力调节好自己的情感和志趣,不断掌握实践对象所要求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逐渐促进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团队往往由多名学生组成,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思考并采取一定方式激发出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每位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笔者参与指导的历史学实践教学,往往会把具体内容分解成若干项,项目执行分别体现出团队整体的协作、学生小组的协作、个别学生的处理等,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强化每个人的角色感。
4.注重融通课堂教学,合理建设实践平台。课堂教学属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就历史学而言,课堂教学会系统讲述专业基本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衔接好与理论课程的关系对于实践教学的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也需要一定的场所,一般分为基地化场所和非基地化场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基地建设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对于培育高素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具有明显的作用。
结语:
总之,高校在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构建体现高校地域特点,彰显专业特色,构建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多样化的运行模式开展实践,以此实现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双向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丽.21世纪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董加.历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渐进式培养的探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