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舒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曙光小学 154451
【摘要】不良的心理品质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点工作。美术课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应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依赖、被动、浮躁、脆弱、孤独等不良心理,培养他们自信、自主、敢于创新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品质;培养;美术;课堂教学;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任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样,在美术课教学中,也可以在这方面大有所为。我们要教育孩子做一个自尊的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那么,自己尊重自己的首要体现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时间。做好这一点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在美术课上就应该做与美术课有关的事情,这才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同时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生怕别人笑话;有的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作业正为他们的心理发展设置了理想的环境和围。因此,美术师应该通过类术作业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被动、浮躁、脆弱、孤独等不良心理,培养他们自信、自主、敢于创新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美术不同子其他学科,它比较注重自由,发挥创遗性、展露个性的空间较大。美术作业不带任何强制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现自我潜力。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学习,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就会摆脱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依心理逐步得到矫正。
在美术作业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敢下笔,构构图较小,喜欢用橡皮擦来擦去,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一一胆小、畏惧、想象力差。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千万不能挖苦、训斥,而应从最筒单的基本知识入手,鼓助、引导他们,对于他们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立即表扬和肯定,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学生作业构图小、自我审美能力整、画面大缺美感,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是学生觉得自己画得不如别人,怕被朝笑,不数大胆表现。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如果我们去照相,摄影师把我们的形象拍的很小就不会好看。同样,我们画物体就像给它们拍照,形象大小就不美了。所以画面一定要饱满才美观。”还有一类学生似乎对自己的作业要求过于完美,每画一笔都用橡皮擦来擦去,到最后一塌糊涂,什么也没画好。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认识,鼓励他们先看再想,最后再下笔通。坚持这样的引导训练,可使学生逐步改掉乱画和画得乱的毛病,使其养成一种沉着、稳重的好品质。
在美术学习中,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在课堂上坐不住,其作业常是“半成品”。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除了这类学生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外,严重的焦虑、浮燥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美术作业严谨的秩序性正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秩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在社会交流方面,“儿童如果不同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就无法把他的运算组成一个整体”。现在的小学生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分享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而美术教学中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针对这种问题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和引导。在美术学习中,很多活动是要通过学生之间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彼此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了矛盾,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合作意识还表现为相互尊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关注他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现在的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很少关注他人,尤其很少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不会和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敢于承担、敢于负责的良好心理品质。美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发掘其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新课改对美术作业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作品要个性化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美水作业不像其他学科有相对标准的答案,美术作业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标准,优秀的美术作业可以是构思非常巧妙的,可以是线条流畅漂亮的,可以是色彩比较鲜明的,也可以是学生作画态度非常认真的。
总之,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作品总有可赞之处。所以,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从自已的感受出发,运用独特的手法,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这种行为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了他们渴望突出个性的心理需求。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在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阶段,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只有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芙凌.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16):116.
[2]陈玉国.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研究[J]. 吉林教育, 2014(3S):115-115.
[3]米晓萍.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生成美感灵动课堂——浅谈心理引导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1):174-175.
[4]张美红. 润物细无声——浅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 科学大众, 2008.
[5]白晓冬.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J]. 中小学德育, 2007(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