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拍”与戏曲的互动 ——以金玉奴、玉堂春、白娘子、杜十娘为向度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刘富杰
[导读] “三言二拍”, 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备写市井世俗

         刘富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摘要:“三言二拍”, 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备写市井世俗,摹写人情百态,包罗万象,书中描述的多是明末的市井生活,所面向的读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文人雅士;这与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颇为相似,事实上戏曲也确实改编了不少“三言两拍”中的故事,本文借助四则故事,从故事情节、女性角度、人之共情三个角度简单分析了这种文学互动,以了解这种双向互动,加深对故事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三言两拍”  戏曲改编  女性形象

引言
         “三言二拍”, 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备写市井世俗,摹写人情百态,包罗万象,使我们时隔数百年仍然可以窥见当时的世俗人情。里面有不少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那些极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辉,除了阅读相传,后世对于文本的改编也是“三言两拍”广为流传的一大原因。无论是后世小说的创作还是传统戏剧,他们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戏曲舞台上有哪些剧目改编自“三言两拍”,背后有何原因;又有哪些女性角色深受读者、观众喜爱,她们都有哪些人物个性,本文试做简单的分析。
         “至所纂《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駴目。而曲终奏雅,归于厚俗。即空观主人壶矢代兴,爰有《拍案惊奇》两刻。颇费蒐获,足供谈麈。合之共二百种。”①这是明末的笑花主人为《今古奇观》题序时对于“三言两拍”的评价。可以看出小说详细的描述了明末的市井生活,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街头巷尾的市民生活,而且也透过一桩桩轶事体现了人情百态。笑花主人用“钦异拔新,洞心駴目”来形容这些故事,由此可见“三言两拍”中所描述的故事大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以及传奇色彩。中国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歌舞演故事”,通过歌舞的形式演绎人生百态,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忠君爱国亦或是才子佳人,皆可敷粉上演。戏曲题材来源广泛,或出自民间传说,或出自文人笔墨,因此“三言两拍”里这些颇具戏剧色彩的故事情节成为了戏曲绝佳的素材之一。
         “花雅之争”将戏曲分为了两大阵营,受众以及创作团队以文人为主的昆曲是雅部的代表,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的受众则是以平民百姓为主,自然也被划为俗文学中。纵观目前昆曲舞台上的上演剧目,几乎都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些文人作品;而秦腔,京剧(所有剧种的集大成者)以及大多地方戏的常演剧目来源则比较广泛,“三言两拍”中的故事改编占比颇重。无论是“三言两拍”还是秦腔,地方戏(由于京剧的形成历史原因,它的特点比较持中),它们的受众多为市井平民,同为俗文学,互动往来自然不可避免。由于全国现有剧种接近三百种,各剧种的剧目数量更是繁多,遗失残存更是不在少数,因此仅以京剧,秦腔,评剧,黄梅戏,越剧这几类大剧种目前常上演的剧目为例,改编自“三言两拍”的故事就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玉堂春落难逢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些故事或来源于市井传闻,或来源于神话传说,或来源于野史轶事,可谓丰富多彩。
         “三言两拍”共讲述了两百多个故事,为何偏偏这些故事被改编为戏曲上演,这其中除了精彩生动的故事本身以外,这些故事,人物之间还有一定的共性。上述剧目中,以今天戏曲舞台上的上演频率来看,“金玉奴”“玉堂春”“白娘子”“杜十娘”这四个故事上演频繁,流传最广,这里主要以这四个故事为主展开论述。
一、故事曲折情节与戏曲冲突
         故事情节是叙事类文学的基本要素,没有生动的叙事推进是很难成为一篇出色的小说,这四个故事中除了白娘子的传说来源已久,另外三个都是以巷井市民为主人公,其中玉堂春和杜十娘的故事是古代小说中最常见的花柳小说,同为艳俗题材的故事,两个故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发展。若单纯的看玉堂春的故事,无非落了“落难公子中状元,欢欢喜喜大团圆”的俗套。但与大多才子佳人故事不同的是,《玉堂春》塑造了一个多情多义的烟花女子形象,苏三作为烟花女子在遇到自己的爱情之后能够义无反顾的去争取,去反抗,这是以往小说中所鲜有的,特别是关王庙赠金这一情节,“两下抱头而哭。玉姐将所带有二百两银子东西,付与三官,叫他置办衣帽买骡子,再到院里来:‘你只说是从南京才到,休负奴言。’二人含泪各别。”②她在得知王景隆有难后,设计瞒过老鸨,深夜前往,私自赠金,可谓有谋有胆,有情有义。

沈洪的出现使得这个故事有别于普通的“青楼”戏,牢狱之灾使得这个故事后半部分成为“公案戏”,三堂会审中审案官员竟然就是苏三的情人王景隆,所谓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情节安排使得故事的趣味性大大增加,这就十分符合戏曲的表演特征。
         戏曲善于细腻刻画矛盾冲突下的人物内心流动,让这样一位旧日情人来审问“弑夫女犯”,如何秉公执法,如何顾念旧情,巧合性、趣味性、甚至某些观众对于青楼女子谈及往事的恶趣味使得这个戏的可观性大大增强,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引人入胜。如果从文学角度来看,该剧的团圆结尾大大削弱了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性,情节也落俗套;但如果从戏曲角度去看,这样的结果是很合观众口味的,中国人对于团圆情节的偏爱从元明清杂剧传奇中可见一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以及好事多磨的心理倾向使得中国戏曲中鲜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金玉奴如此,蒋兴哥亦是如此。金玉奴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从开始的相好,到莫稽高中是我们能够所预料的,然而从推人落水这一情节开始,整个故事发生转折,被人搭救,洞房棒打,故事发展出人意外,特别是洞房棒打,观众作为一个全知者,对于莫稽如何应对这一巧合事件所产生的好奇达到了极点,大家都想看金玉奴如何棒打,如何痛斥负心人,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容易带动观众情绪。至于白蛇传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该剧深受观者喜爱更多的来自于对于白娘子这一美好形象的偏爱,同理,杜十娘亦如此。杜十娘的故事相较于其他几个故事,在故事情节上要平直许多,但她不屈与命运抗争,最终投江的悲剧故事令读者唏嘘不已。
二、女性自我意识与戏曲生旦转向
         “三言两拍”成书于明末,手工业以及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动文化娱乐的发展,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因此以前所避而不谈的一些问题在书中均有所体现,诸如男女关系、女性问题、商人形象等。书中除了给商人正面的主角形象之外,对于女性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四则故事中,杜十娘是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不仅仅在“三言两拍”中,即便是整个古代文学作品中杜十娘也是少有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往往是大家所忽视的,或者说大家对于那种不公平的生活状态早已习以为常。“三言两拍”塑造了大量的女性角色,她们大多有才有貌,有胆有识,敢于与生活与命运抗争,大胆的向封建社会提出质疑与反抗。
         这四则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不再是男权生活下的附庸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白娘子为了爱情敢于盗仙草、水漫金山;玉堂春不顾鸨儿再三阻拦,关王庙赠金,直到起解时分还时时刻刻想着她的“三郎”;金玉奴在看清莫稽嘴脸之后并没有罢休,而是设局棒打薄情郎;杜十娘得知自己所遇非人之后怒气干云,绝不缠绵回头,怒沉百宝箱。她们可以在爱情跟前缠绵忠贞,一旦发觉自己被骗之后,要么为了爱情坚持,要么毅然决裂,这样的刚烈与《上邪》中的“乃敢与君绝”颇有几分相似。戏曲中恰好又擅长表达这一题材,特别是京剧四大名旦之后,整个戏曲角色的重心开始从老生移向旦角,戏曲中以女性为正面角色的剧目数不胜数,崇尚褒扬女性的也不在少数,诸如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这样的巾帼英雄,她们有胆有识,自尊自爱,这就与“三言两拍”在某些思想意识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使得这四则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人类情感共情与戏曲观众本位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贯穿文本的始终是“情”,有了真情实感,文本中的人物才能活起来,故事才能真起来,当读者或者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时,就会有强烈的共鸣。这四则故事都是极为普通但又不凡的爱情故事,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无论是白娘子西湖的油纸伞,亦或是金玉奴雪地的一碗豆汁,爱情萌生的一刻总是能够撩动人心的。以杜十娘为例,刚开始与李甲的相恋让人为之高兴,但当李甲出卖杜十娘时,读者必然为十娘不值,惋惜,直到最后沉百宝,投江,故事矛盾冲突持续上涨,杜十娘的愤怒,无奈,悔恨,以及走投无路的可怜深深地感染打动读者。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通过演绎人间百态来传达一定的教育意义,所面对的群体也多为目不识丁的平常百姓,通过鲜明的感情倾向来评判人物的善恶褒贬,这也是戏曲最鲜明的特点——叙事与抒情,这样鲜明的情感倾向也就造成了戏曲塑造人物忠奸善恶分明的特点。以金玉奴为例,金玉奴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丐家女,而莫稽的定位则是忘恩负义的读书人,这样旗帜鲜明的对比虽然显得有点不够真实,但往往却能够碰撞出很强烈的戏剧效果,极大限度的带动观众的情绪。当无辜女被负心汉抛弃谋杀时很容易激起观众的情绪,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共情。无论是小说,还是搬上舞台上演,人物所传达的情绪是与读者息息相关的,是能够产生共鸣的,这也是这些人物至今留存在读者观众心目中的关键所在。

结语
         小说与戏曲同为俗文学,它们在表达的内容以及受众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重合,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也是常见而有趣的现象,本文通过故事情节,女性自我意识,以及人类共情三点简单论述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除以上三点,还有其他的因素,譬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改编为戏曲艺术,更多的是来自中国人民对于这一民间传说的喜爱;金玉奴与杜十娘则得力于戏曲大家荀慧生的创演编排,剧目的流行也有京剧名家个人的艺术魅力;而玉堂春作为四部剧中流传最广,改编剧种最多的一个故事,它的流行可能还有戏曲音乐唱腔的二度创作在里面。总之,“三言两拍”中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与戏曲艺术的互动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参考文献
[1]①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②张兵编著. 三言两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
[3]景安东编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及经典剧目赏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