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张若楠
[导读] 当前合作学习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组织中,

         张若楠

         (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  深圳  518110)

         摘要:当前合作学习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组织中,国内外也有许多针对合作学习的探讨,本文论述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例举了合作学习的典型特征与合作小组的组建。通过深入了解合作学习,可以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一些经验与帮助,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技巧的培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合作策略;教学方法
         
         引言
         现如今无论在国际或国内的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都备受重视。教学中让孩子们坐在一起是否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就不需要教师讲授与示范了?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者在使用合作学习法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合作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正经历跨时代的转变。生活中的娱乐、购物、工作方式都发生着巨变,同时变化也反映到教育工作中。查尔斯 M.赖格卢特(Charles M.Reigeluth)在《重塑学校》这本书中描绘了教育范式的变化。他说教育范式的变换就像一条s曲线,开始时进展缓慢,因为需要跟新时代磨合,过了磨合期后会有一个激变时刻,后面这种范式会逐渐失去力量,被新的范式所替代。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两个范式的交叠期中。信息革命让我们从“大机器生产时代”,转向了“知识生产时代”。若说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关注的点为“具有知识”,那么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关注的则是“创造知识”。
         时代的进步对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我们需思考更为复杂的问题,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分工则越精细。时代会显现出更多新行业的态势。意味着未来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合作。未来人们几乎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包括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甚至不同国家。人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和具有同理心,学会互相尊重和欣赏。学会互利共赢与成果分享。这些都是处在21世纪中人的核心素养。哈佛大学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博士在《教育大未来》中提到未来人的七种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各个国家和各个机构颁布的核心素养中都提到了“合作”的能力。
         
         二、合作是学习的必然途径
         被誉为世界级心灵导师的克里希那穆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提到:竞争和比较可能会引发人的敌对、妒忌、焦虑甚至恐惧。竞争和比较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功利心驱使下的我们可能会忽视过程中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竞争会使教室中充斥着你追我赶的负能量,有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因此造成的。只有合作才会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每个人才能更健康平衡的生活。21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合作共赢。
         学习是与客体即教材、他人及伙伴或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我们通过与他人合作,从而产生多样的思考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去完善自身思考。从此意义上看,学习本质上也具有合作性质。合作,是学习的必然途径。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所有的老师都面临一个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受益。“分层教学”背后隐藏一种“效率的哲学”。就像工厂中的原材料被分门别类,找到特殊的处理,然后高效率生产。事实上,“分层教学”不仅不能缓和这种落差,反而使其加剧。原因在于教师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期望不同。教师对好学生的期望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等,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期望则是要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等。东京大学教育学教授佐藤学建议,我们把学习的要求设置在“上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成绩中等和落后的学生则需通过学生间合作互帮互学,帮助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通常认为差生的进步是一点一滴发生的。但在佐藤学看来,差生的进步往往是激变式、跳跃式的。通过合作,富有挑战的学习,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最大程度的进步。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1946年曾有个经典的学习实验:他以语言学习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各种学习方法。两周以后考察他们的学习保持率,结果发现“马上应用/教别人”保持率为90%,“实际演练/做中学”保持率为75%,“小组讨论”保持率为50%。埃德加·戴尔把这三项称为主动学习。其他如: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称为被动学习。

约翰·哈蒂(John Hattie)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提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特别是把它与竞争学习和个别学习相比较的时候。”有研究者对300多项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合作学习条件下的学业成绩要比竞争条件下等的学业成绩要高出0.67个标准差。这里我们一般认为高出0.2个标准差就是有显著性差异。而合作学习下的学业成绩要比个别化条件下的学业成绩要高出0.64个标准差。(Johnson&Johnson.1999)
         合作学习对大部分学科以及大部分年龄段都是有效的。其中从年龄段来看,合作学习对小学生、中学生和成人的效果要优于大学生。(Johnson,et.al.1981)所有的研究都告诉我们,合作乃学习之根本,没有合作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四、合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合作是否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呢?我们是否不用教授示范、独立学习了呢?实施并非如此。教学论专家费舍讲过自己一个亲生经历的故事,从故事中,他领会到什么是学习。他参加了拉斯维加斯召开的一个会议,在会议中他认识了费希尔。费希尔用的是老款手机,功能单一。费希尔在接电话时不慎将电话掉入水沟中。费希尔去手机店买了一款智能手机,店员做了相应示范。费希尔在使用手机时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又不可能遇到一个问题就去寻求店员的帮助。于是费舍与费希尔一起研究起新手机,费希尔在费舍的指点下慢慢可以操作智能手机了。又经过几天的使用,费希尔终于可以熟练的操作各项功能了。这个故事也就是学习的整个过程。故事中的店员演示实际上相当于课堂中的教授示范,求教店员相当于课堂中教师辅导的过程,费舍指点费希尔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费希尔自己使用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学习我们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和辅导,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独自操练。教师示范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信息量过大。教师的示范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但是一个单位时间内,教师只能帮助到一个学生,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独立操练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脱离了同伴的帮助,很多学生也会陷入一筹莫展的窘境。涉及到高级思维能力,合作就显得更有必要。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不容小觑。通过合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并且使能力较弱的同学得到较好的帮助。学习从扶到放,而合作是从教师主导过渡到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中间一个重要环节。

五、合作学习的典型特征

(一)积极互赖
         合作学习的典型特征是“积极互赖”。如果智慧不能相互碰撞,情感不能相互交融,观点没有相互交流,则不能称之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积极互赖的前提是“责任到人”,“互赖”意为缺一不可。只有每个人承担自身任务,才能做到积极互赖,组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鼓励与促进。而消极互赖则是双方互看作是对手,努力超过彼此,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对抗与排斥的关系。合作学习可以大大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当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内感到安全时,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合作学习中的互赖种类
         合作学习的互赖包括以下几种:目标互赖(小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要达成)、情感互赖(组员间相互支持帮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思维互赖(组员间的思维或观点相互碰撞达到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外部互赖(小组与外部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是指与其他小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奖励互赖(每个组员的成绩或表现都和奖励密切相关)、任务互赖(每个组员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都有特殊的任务要完成)、资源互赖(每个组员都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信息)、角色互赖(每个组员承担不同角色)。这些互赖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中都有所体现。

六、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组建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逊兄弟曾总结小组无效的三点原因:小组规模过大,组员太多,参与难度大;缺乏异质性从而缺乏思维多样性;合作技能差,组员没有归属感。在小组建设中会涉及以下问题:组员如何相互熟悉、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尊重差异和加强协作。为了解决相应问题,可以设计破冰游戏来增强小组间凝聚力。
         对于小组组建多少人最好,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也与合作方法相关,大多数人都建议四人。四人小组的好处有:偶数组员,防止落单,研究表明,如果是奇数组员,就容易造成有人被冷落的情况;四等于二加二,灵活组合,四人小组可以灵活拆分为两人小组,共有六条途径,丰富多样。
         小组组建的意义是成功的小组能满足学生基本需求,让学生感到被喜欢、被了解、别接纳,会具有归属感、成就感。小组建设的作用可以让组员间彼此相互熟悉、相互认同、尊重差异、加强协调。
         合作学习的小组可被归纳为四种类型:能力差距较大的异质小组、能力相近的同质小组、自愿小组、随机小组。
         
         由于个体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中进行学生合作学习时,分组应进行相应调整去适应具体情况,避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研究者可以借鉴国外优良经验,结合国内实情,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开拓出适合我们本土,多元化的合作学习实践策略与评价办法。
         
参考文献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 曾琦.  学科教育. 2000(06)
合作学习导论[M]. 王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11.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 刘玉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可见的学习[M]. 约翰·哈蒂(John Hattie).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