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韩慧翔
[导读]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韩慧翔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甚至是超前于时代的发展,而人才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不断被给予着新的要求,从曾经单纯的理论灌输式教育到如今多元化的综合衡量标准,德才兼备已经不能满足于高素质人才的评价标准,还必须具备拥有面对逆境的强大心理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重要接班人,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心理状态波动性大,高校辅导员需要根据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分析现状、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根源、利用自身优势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作为高校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其使命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优势,对策
1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归因
1.1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踏入大学校园,也就意味着第一次离开庇护自己的家人,独自一个人面对集体生活,在心理上很难短时间适应,新环境中第一次出现的各种生活琐事、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快节奏的集体生活等都是进入大学校园必修的第一门课程,有的同学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继而出现孤独、焦虑、失眠等现象,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1.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彼此不同的性格、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如果处理时机和方法不当,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矛盾事件发生。一般大学生中的人际关系矛盾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恋爱问题。大学生现阶段的爱情观还不够成熟、理性,在发生矛盾时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对自己和对方构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第二,宿舍矛盾。宿舍室友是每天生活最紧密的人,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情脾气等都容易产生摩擦和困扰,如果不会控制情绪或者没有正确的处理方式,极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分歧
1.3网络生态环境复杂
         当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网络信息资源随处可得,在缺乏正确的目标引导和人生规划时,大学生极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将现实中的理想生活寄托于虚拟的世界中,从而极易陷进赌博、诈骗等不良行为当中;另外各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入,让部分大学生走上偏道而沦陷其中,深受其害。各种原因的交错影响,让高校大学生心理长时间得不到舒缓,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自残、轻生、伤害他人等行为。
2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主动性不够
         “学校—分院—班级—宿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体系,辅导员主要负责处理本学院学生的简单心理问题,进宿舍、开展谈心谈话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观看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等,由于缺乏专业性、系统性训练,更多的时候是在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心理测评、筛查工作的指导下配合完成分院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筛查,而易忽略后续长期的心理跟踪,一定程度上造成发现心理危机和干预的滞后性。
2.2专业性不够
         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在处理各种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缺少时间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机会少,高校难以支持并承担专业性的培训和考试经费等,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相对匮乏,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技能相对欠缺。以至于在学生出现相关问题时,辅导员很难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进行筛查和预判,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际操作经验较少,普遍处于纸上谈兵状态,干预方式和谈话内容单一,在固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基础上,干预效果不佳。发现问题往往采取谈心谈话、家校联动、朋辈关注等方式或者直接通过转介给心理中心来解决,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工作的滞后。


3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3.1建设“双师型”队伍,承担教师和导师的双重任务
         现在双师型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目标,不但要具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职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水平。因此,辅导员承担第一课堂,积极推动辅导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者向专业课程教育者转化,凸显辅导员教师和导师的双重形象,有助于辅导员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更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双向结合。
3.2将思政案例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辅导员在面对众多繁杂的学生日常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在长期的谈心谈话和心理咨询工作中也积累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两者有极大的共通之处,在谈话之时可以通过辅导员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进行转化和融合。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线上还是线下阵地等,辅导员都可以将这些真实、生动、丰富的朋辈案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亲身历经的真实朋辈案例最能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兴趣讨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因此,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认知积累和教学资本。
4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对策
4.1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建设高校全方位、全员育人机制,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工作网络。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执行心理健康相关工作规划和制度,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全方位、全院的心理教育活动,制定并执行心理危机干预办法等;由二级学院和辅导员构成的二级层面,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初步谈心谈话和心理筛查和干预工作等;组建心理干部和宿舍信息员,通过朋辈力量,家校联动,打通连接辅导员、学生、家长的信息纽带,努力做到 “全员育人”,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干预,大幅度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效率。
4.2对特殊学生建立一对一档案,实现“全程育人”
         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普查开始就一一建立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长期的跟踪关注。每一次的针对性谈话内容、时间、环境、前因后果都需要在档案里记录清楚,追踪学生发展变化,努力做到“全程育人”。这为辅导员的后期谈话以及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辅导员在跟部门、学校、家长沟通联络相关学生情况时的重要工作依据;除了入学初的心理普查,在日常工作中突发新增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也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筛查、跟进并归档,以便最有效的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疏导。
4.3加强专业培训、朋辈辅导等工作,实现“全方位育人”
         近年来,国家以及省部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在此背景下,辅导员需切实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高校要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重视辅导员的在心理健康专业上的继续教育,提供专业培训、学术讲座等学习途径;可以连接校外专家进行专业化指导与培训,与专科医院的心理医生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发动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等朋辈中坚力量,实现家校联动,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文件政策解读、信息宣传等,通过“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朋辈力量,打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中间壁垒,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
4.4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辅导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组织的学生活动当中,凭借频繁组织学生活动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可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环节,丰富多元的集体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够互相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能够逐渐开始交流,发现生活当中新的乐趣和目标,调动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消除学生的孤寂感,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韩慧翔(1989年11月),女,汉族,湖南湘潭,辅导员/初级,硕士研究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