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卫红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 215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话式教学已成为了当前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更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通过《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积极构建符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对话教学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发展性评价
新的评价理念指出“把评定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积极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对“对话教学”和“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对话是师生教学活动的载体。对话理论是由巴赫金(M.M.Bakhtin)提出的,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在教育领域中也逐步推广开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话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机制,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实现道德观念、人生价值以及情感的传递。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理念,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着力于评价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种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1]”。
二、 明确发展性评价中的三个定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实现道德观念、人生价值以及情感的传递。在实际教学中,明确三个“定位”有助于我们在对话教学更好地进行发展性评价。
(一)准确的对话定位,是“对话”而非“对白”
传统的教学几乎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只是一个隐喻,更多的是指师生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
为了避免“对话”流于形式变成“对白”,教师要注意挖掘有效话题,激发学生深度对话,在和谐的对话中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感恩父母》,教师从一则招聘启示入手,接着再现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等的生活情境,最后围绕“被父母打”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创设生活场景,通过互动交流,在对话中学生逐渐地理解父母,激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准确的评价定位,以学生的“学”来论教师的“教”
目标的有机协调,“发展性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中的重‘教’轻‘学’,强调对教师‘教’的评价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2]。它将评课的出发点由以教师教学技巧评课转变为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上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中,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体验、交流、表达,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就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
(三) 准确的目标定位,变“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
对话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的过程,如果过于强调知识的生成,就失去了对话教学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发展水平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2]。”
学生都知道要节约水,但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二年级下册),讲到节水小妙招时,有一个孩子举着一瓶水突然发问:“这瓶矿泉水已经好几天了,不倒掉难道还要喝吗?”我顺势引导:“这瓶矿泉水不喝,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洗手、浇花、擦地、擦车……”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水多用的妙法,自觉的节水意识更深入人心。
三、 适合对话教学发展性评价之教育路径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是以人为本。在《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中,遵循“生活”之道、“主体”之道和“走心”之道,能更好地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文化。
(一)遵“生活”之道
“回归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生活逻辑。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建立的联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和教学相关的内容来有效构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引导。
窗体底端
如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一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本班学生日常生活中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视频和照片,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引发思考。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到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与整理有关的小麻烦,交流辨析哪些做法比较可取。这样贴近生活的活动设计为下面学习有序整理的方法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二)遵“主体”之道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是学生学习表现的唯一评定者。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更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开放式活动[3]”。
1.自我评价,完善自我。有位哲学家说过:“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不断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有利于学生不断完善与进步。如《学会宽容》(六年级下册)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宽容大度对待他人,是否如自己所期望别人宽容自己一样宽容他人。
2.生生互评,学会欣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增加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能够显著地促进学生的发展。[4]《我们的好朋友》(四年级下册),“说说我的好朋友”这一环节中,学生分享好朋友之间的开心事,探寻成为好朋友的原因,在感受友谊的美好中,学生学习评价自己的小伙伴,充分锻炼评价能力,提升观察力,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
(三)遵“走心”之道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教师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教材”上,更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生成”。积极利用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获得生活感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得到锻炼。
如执教《我的家在这里》(三年级下册),“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声音虽小,却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询问学生犹豫着说:“我想对奶奶好,可有时替奶奶做些事,妈妈还会骂我。” 我对全班同学说:“他是个孝顺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怎样让妈妈也尊敬奶奶”并不是预设的目标,然而这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预设之外的“和谐家庭”教育,用漂亮的“生成”装点了课堂。
对话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性评价走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构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对话促进课堂生成,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搭建起持续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江春松.追求多元评价促进个性发展[J].新课程(研),2010(02) :73-74
[2]陶元红.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及评价策略研究[J].人教网,2014(03)
[3]朱静静.实施有效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J]新教师,2015(11):76-77
[4]方永吉.基于对话模式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8,(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