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柳淑姣
[导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人类共同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

         柳淑姣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030062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人类共同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之一。这一全球治理方案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通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维,能够更加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战略意义,从而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 和合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养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生动体现。
         一、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理念
         贵和尚中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思想,“中庸”作为其理论基础,既追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整体性,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特殊性。
         (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寻求维护整体利益
         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代表,始终把追求和谐、稳定局面作为最高目标,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和”理念孕育下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酷爱和平交往,不崇尚武力和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2]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推崇,也是国际交往奉行的重要原则。
         当前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主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性的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协和万邦”的国际理念,正是让我们树立这样一种整体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演讲时所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寻求国与国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从而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二)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和”理念更多地强调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的相同或一致,即“和而不同”。儒家思想指出,‘和’要以承认事物的矛盾和差别为前提。其所追求的是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是矛盾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统一。”[4]
         全球化时代下,异质文化间的交流碰撞,铸就了丰富多样的世界文明。虽然“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5] 但 “文明的冲突”不应是各国文明的对立,也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来否定不同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发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原则,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益成果。
(三)执两用中,讲求中和,坚持底线思维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中庸之道强调要审时度势,用最合理适宜的办法取得最佳效果,防止过犹不及。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8]中国在展开外交时,始终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寻求各国利益的契合点,实现共赢、多赢。“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9]诠释了道义为先、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同时,我们也坚守底线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代表只言义不言利,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放弃属于我们的正当权益。相反,我们还会和任何妄图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坚决作斗争。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与解答。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尊重“天”,要与“天”一致、和谐。在古人看来,人为天地所孕育,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理应当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看作人类的朋友,让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之中。正所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人类可以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但是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性为前提。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亟需应对的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10]这正是儒家万物交融、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方能鱼和熊掌兼得,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天人合一”理念将人类利益和自然界生态价值有机结合一起,体现了古人追求“和合”的思想境界和生存智慧。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但还是为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继承“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共建美好世界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天下为公的大爱精神
         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礼记·礼运》里曾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自古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皆受命于天,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天下为公”的大爱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主体是全人类,超越了地域、种族、意识形态等界限,成为利益交织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由全世界爱好和平、推动发展的人民共同参与,同样也受益于各国人民。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而仁爱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推己及人。这一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样也是处理好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当能力有限时,要不断完善自身;一旦能力较强时,就要为天下人造福。宋代理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中国人胸怀天下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修昔底德陷阱”论断甚嚣尘上。但我国坚决实行和平崛起,“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承诺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11]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演讲时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12]中国将秉持大爱的高尚情怀,渴望与各国人民“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不仅如此,中国还将继承弘扬“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欢迎友好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促进共同繁荣。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收文化之养分和精华,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传播中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梦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我国和平外交理念,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已然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世界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彭志飞.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传统文化的三重维度探析[J].长沙晚报,2019-5-9.
[2] [7]王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28.

作者简介
姓名:柳淑姣
出生年月:1988.1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西太谷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邮编:030062
学历: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