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少教多学”浅尝酒般甘醇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徐静
[导读] “少教”是启发性地“教”,是教师不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徐静

         镇安县第二小学    陕西省商洛市  711500
         “少教”是启发性地“教”,是教师不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不做灌输式的“教”,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的“教”。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尝试使用了这种模式。 “诗言志,歌咏言”。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古典诗词虽短,意境却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
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如梦令》的教学为例,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人。
         开课之初,指几名学生说说中国历史上诗人、词人。然后教师语言叙述:“在中国古代诗词这个浩瀚的星空里,有一位令我们在座女孩子扬眉吐气的领袖人物,她就是—”“李清照—”所有女孩子都骄傲地喊,男孩子会心的笑。因为不久前在练习里刚学过《夏日绝句》,孩子们对李清照其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这样的导入语言使得孩子们迅速的集中了注意力。接着,孩子们把他们在课内外了解到的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了交流。这样就为后来的学习诗歌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做了无声的铺垫。
         二、练习朗读,读通读顺。朱熹《训学斋规》中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因此这一环节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本着课标的要求,在初读这首词时,我用PPT展示出自读要求,要求学生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词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指名几个学生大声朗读,让孩子们相互评议,指导纠正读错的字词。看到学生已经读得很流利了,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然后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诗的停顿和节奏,教师朗读的韵味都使学生从中感受的词的语言美、音律美,从而渐入词的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一来,尽管我说得不多,但学生的朗读已渐入佳境。
         三、品词析句,想象意境。

诗词教学,要欣赏其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仍以《如梦令》的教学为例:“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次给读活了。”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着迷茫。我笑:“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下去只能尝到辣,而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展开想象,读着这首词我们的眼前能出现几个怎样的画面?”这时,我播放着《如梦令》的朗读视频,让孩子们闭眼聆听,然后讨论。很快,几个画面就被孩子们精炼的语言所概括: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整首词的画面以简练的形式呈现了出来。“那在‘溪亭日暮’这幅画面里有些什么景物呢?”孩子们结合词的内容再融入自己的想象,纷纷大喊: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对呀,说得好!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李清照会和她的朋友们干什么?现在,你就是他的朋友。”孩子们都笑“在这样的美景里,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吟诗。”“我要画画。”……答案不一而足,但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却看到了他们在溪亭边的乐趣了。“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细细地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此时,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景美醉人”“友情醉人”“心情醉人”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吧,读出你的醉意。”琅琅的书声中此时就有了李清照那时的醉意吧。
         四、诵读欣赏,熟读成诵。在体会词的意境之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词的意境。这样一节课学生读词不下二十遍,还读的不累,相反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这样讲朗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了朗读训练。
五、拓展延伸,开阔眼界。“诗歌为事而发。”古诗词常常是作者情感,思想,经历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诗词,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所属发的情感。为了让孩子们的思想和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生共鸣,我引入了李清照后来的一首词《清平乐》。PPT出示,孩子们自由读之后,我用红笔圈出了一个字。“这首词里也有一个‘醉’字,味道和前一个一样吗?此时她还欢乐吗?你能感受到她怎样的心境?”学生查看李清照晚年的资料,了解两个“醉”的不同:《如梦令》是喜悦的醉,快乐后的醉,而《清平乐》是孤单、辛酸、痛苦……之后再读《如梦令》,孩子们读的快乐中除了沉醉,仿佛还有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了。
总之,本节课中我巧妙运用这五个环节,不仅将李清照笔下的《如梦令》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而且训练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是“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较好体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