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支柱,“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部署了全面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进程,对新时代高职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根本要求。本文从先进制造业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关系、面向先进制造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与应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建议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国家战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积极培养先进制造业人才。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高职学生 人才培养
一、先进制造业与高职人才培养
1.先进制造业的认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次工业革命和近代历史证明,强大的制造业是国家兴盛和民族崛起的基石,制造业的持续领先和创新发展是我国健全和转型工业体系、提升综合国力水平、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2015年5月以来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部署了全面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进程,认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先进制造业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代表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2.先进制造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诉求。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和重要支撑。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不断推进,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最突出的是传统制造业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中“机器换人”的大规模应用,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逐步替代了岗位操作者,对人才的需求巨大;其次,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电信、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对新时代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3.新时代高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2016年12月,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指出,要促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为“制造强国”提供人才保证;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全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双高计划”,标志着备受全国高职院校关注的“双高计划”申报工作正式开始,《通知》指出首轮立项的范围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布局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
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工科类学院要围绕国家战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拓宽渠道全面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推动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培养高职学生先进制造业企业认知、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道德,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自信、技术技能自信、产业报国自信,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于先进制造业,为工业强国、产业报国贡献高职学生的力量。
二、面向先进制造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制造大类人才培养的规模较大,但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比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今从培养规模上已属世界首位,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如今已占据50%以上高校招生人数,拥有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规模早已突破百万,是我国制造业人才储备的强力后盾,但随着制造业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总量不足、结构还需优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国家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企协同育人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专业学科为本位,主要还是依靠本校师资力量,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优质先进制造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不够,合作多以逐利为目标,常以入职培训和生产实习代替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停留在表面,对人才培养缺乏实质性的革新。
3.制造业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较慢,人才培养与区域先进制造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制造业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存在专业设置趋同,新领域跨学科专业设置进展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理论教学以专业内基础教学为主,知识结构更新慢,部分理论知识、工业软件学习严重落后于企业的生产应用,造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实训实践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主,如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有限,实训室设置及设备更新不及时,则造成学生技术技能养成和动手能力不足。
4.生源质量的下滑,种类的多元化,与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的适配度降低。
高职生源中,除了极少数优质高职院校是高于本科分数线考生的主动选择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失利后被动选择的结果,且部分高职学院只要过最低控制线,报名就能录取,这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欠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随着高职招生多元化的发展,中职升高职、中高职5年一贯制、技能高考等种类学生占比在逐年提高,这部分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技能实操,但理论学习、综合素养、跨专业知识积累与运用上底蕴不足也是现实问题,制约着他们成长为先进制造业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5.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制造业发展的认知不够也制约优质人才的择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教育规划及导向,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国家投入大幅度上升,高职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也取得了较大的飞跃,但受传统教育观点的制约,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还是会认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社会对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认可度要大大领先于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火热进程中,高职学生的贡献力和行业技术领军人物涌现比例不够,行业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在现代制造业企业认知、职业认同、技术技能自信、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不足,特别是升学热度的逐年提高,也制约着优质毕业生投身制造业的比例,
三、基于先进制造业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应对
1.紧扣先进制造业对人才需要及标准,动态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制造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入调研区域先进制造业布局与项目建设的情况,理清产业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需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如每年均派出大量的教师开展企业走访调研、用人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回访工作,并开展国家职教改革和产业发展的研究,积极对接产业需要,综合评定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坚持方案的逐年修订完善,及时进行专业及课程设置调整更新,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产业需要。再如,为应对学生结构多元化,面对中高职衔接、技能高考、国际班等不同来源和不同知识水平的生源,学院破除原来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实施分层培养,因材施教,错位对接先进制造业不同的人才需要,让生源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有效实施。
师资力量的完善是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面对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高目标、高要求,要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职称高,“双师”型比例高,兼具技能大师名师、企业能工巧匠等高精尖人才配给的教育教学团队。如教师来源坚持特殊人才、博士、企业技术技能大师、优秀海归、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及优秀学生留校等多层次人员构成,兼任教师队伍中聘请有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企业高管、工程师、人力资源负责人为特聘导师,多元化教学团队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
3.坚持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引进优质企业进校,以学生优质就业促专业持续发展。
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特别是面向制造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必须把握好省市的重点产业布局,长期坚持对接所在区域的先进制造企业,引进制造业龙头、技术领先型企业进校园,通过积极举办知名企业校园行系列活动,宣讲行业发展、企业文化、技术创新,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用企业人文及生产环境促学生成长,吸引学生投身先进制造业,建立定期用人信息反馈机制,对企业需求及能力培养及时反馈,促进专业保持领先发展。
4.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优质企业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历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要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专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主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如开展企业育人活动进校园,定期选派企业高管、技能大师、青年岗位先锋赴校园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提供优质的顶岗实习、假期生产实习方向的社会实践的岗位;选派优秀员工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育人等系列活动;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推动省市重点项目人才培养先行,使人才培养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努力与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
5.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实现“三全育人”,大力弘扬匠心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如通过长期开展基于先进制造业的实践育人活动,重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激励学生投身于制造业,为工业强国持续贡献个人力量;开展先进制造业企业走访、企业讲坛活动,了解优秀企业的创新创业历程、企业人才需求及用人反馈,增强企业、行业认知,树立明确的先进制造业就业意向;开展寻访创业校友及企业家、校友讲坛活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用匠心侵浸学生成长,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开展先进制造业顶岗实习、假期生产实习方向的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总结及分享,使学生提前走入先进制造业,了解岗位能力需要,促进职场能力养成;举办先进制造业企业文化故事大赛、企业创新创业案例分享会、职场能力认知大赛等系列比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度认知企业和岗位;举办校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类比赛,倡导积极的专业学习风气;开展学生思政系列活动,如红色育人、第二课堂、文明养成、诚信与感恩教育等分项活动,培育学生产业报国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Z].国务院,2015.
[2]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12
[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务院.2019.1
[4]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9)
[5]贾兴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7(6)
[6]孙爱武.基于发展区域经济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
[7]向丽,陶济东,宋会林。高职院校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以湖北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
作者简介:钟君,1984年1月,男,汉族,湖北宜都,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