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革命性——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批判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孔婧
[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成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孔婧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成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以彻底的革命性逐条批判了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的妥协性的纲领。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理清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象和联盟,对未来国家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内涵。
         关键词:革命性,工人阶级,《哥达纲领批判》,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清算。但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的关系并非如《哥达纲领批判》中一般势不两立,几人之间曾出现过亲密的、频繁的书信交流。1875年哥达合并会议召开,德国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决议联合起来,组成新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形成了党纲“哥达纲领”。尽管贝贝尔和李卜克内西已经发现了拉萨尔主义的世俗化和平庸化,但始终未能超越拉萨尔主义,真正靠近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判,并不仅仅针对拉萨尔,更针对的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新纲领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苗头的批判,对不彻底革命性的失望。1883年马克思逝世,但《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德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阻滞的预见性是超前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运动一直滑向改良主义,直到1899年,罗莎·卢森堡仍然在发出《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的呼声,更是应证了《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于拉萨尔主义蔓延的担忧。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象和盟友
“哥达纲领”的第一条第四款“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如马克思所言,前一句是从国际章程的导言中抄来的,但是经过了“修订”,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补偿,后一句却纯粹引用了拉萨尔的话。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章程中曾写到“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是工人自己的事”,但在“哥达纲领”中“劳动解放”的引入却混淆了此话的原意。马克思所指的劳动是建立在工业社会的“生产性劳动”,工人的“异化劳动”是工人作为无产者处在奴役状态的被迫劳动。对于劳动的理解,“哥达纲领”原就存在错误。在纲领的第一章第一条中曾提出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页
],未把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开,将劳动与价值和劳动与财富的关系混淆一气,是对劳动的错误界定。以资产阶级的表达方式掩盖了机械化生产对无产者劳动的剥削与压迫。因而“劳动的解放”究竟是何种解放,在劳动界定不明晰的基础上当作工人阶级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
后半句“对于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共产党宣言》曾发出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喊。马克思和恩格斯极为重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当时德意志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链条上的一环,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联合各国工人才能形成力量,对各国资产阶级形成革命。将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完全对立,将工人阶级狭隘地困于一地,就是放弃了国际主义。“哥达纲领”中“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被“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所取代,就放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坚持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
“对于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著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蒙佳木:《哥达纲领批判导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41页]”资产阶级与很多阶级都处于对立状态,是否所有与工人阶级不一样的阶级就是反动的阶级,显然拉萨尔对此的理解是片面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不是对所有阶级的反动。如马克思在纲领中地讥讽,对封建阶级、对手工业者、小工业者和农民直接宣称反动是不合适的,把中间阶级、封建主和资产者归为一类也是不合适的。尽管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率先实践使无产阶级开始走上了政治实践的道路,但其革命的道路从纲领也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在“纲领”的第四节提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页]”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是新生的社会革命力量,与资产阶级社会做最后的阶级斗争的决战,在资产阶级社会瓦解以后,无产阶级专政才会开始,这在“哥达纲领”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哥达纲领”中频繁使用“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等词语,企图用超阶级话语遮蔽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就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间,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最终会走向消亡。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国家政权,为经济上的过渡和社会形态上的革命转变提供政治上的保障。由于当时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还不能直接转为商品经济。不同于“纲领”中空想的政治要求和教育权力,马克思的革命更多存在生产领域,当无产阶级不在被劳动奴役,当资本不再成为对劳动的奴役和控制,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物资匮乏不再困扰人类,资源紧张不再引起斗争,那么阶级的差别被打破,那么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才能完成。专政是暂时的形式,最终达到的是中从劳动解放中、从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中,构建一个一切人自由解放的新的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
         “哥达纲领”对于未来国家制度的构想是空泛和陈旧的——德国工人党力求争取“自由国家”,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业已形成的框架。用普选权控制国家,用累进所得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些话语表达方式已经放弃了用革命方式取得国家政权,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它的名字是“社会共和国”“民主共和国”或者是其他的名称,其实质都是“资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消灭两级——资本额雇佣劳工,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抗,使之变得协调起来。无论它们提出什么办法来达到整个目标,无论它们提出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无论目标涂上的革命颜色是淡是浓,其实质始终是一样的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改造始终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75页]。“哥达纲领”企图以缓和的方式和改良的路径,延续资产阶级的身影,重新缔造一个与现实相似的国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应是一致的,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唯一使命就是推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不适应,无产阶级革命专政也将作为上层建筑,成为不适应生产力的外壳被褪去,这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
         《哥达纲领批判》全文是马克思对于政治实践以及社会生产实践分析范式的基本概念。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看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观点。首先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是工人阶级内部进行的解放。无产阶级作为革命性最强的阶级,需要实实在在的社会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历史的进步。第二点“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是一个过度阶段,这样的国家制度形式,是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转型上的。只有保持开放和革命的态度,才能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相互作用,才能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场域理论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项目编号:2018SJSZ158
         [作者简介]孔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