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北京 100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求,必须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思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质量,让学生们从小就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法治观念。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分析
引言: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工作,能够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延伸出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有效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攻克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一、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针对小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教学的优势上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的优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首先,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更多形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够为小学生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新鲜感,还能够透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1】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好的迎合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为学生展现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学习能力。举例来说,在课堂中加入影像资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专心的学习知识,还能够更好的诠释出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其次,有效的达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视频等形式实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够通过创建不同的情境将基本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技术媒介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发的树立道德法治观念,以此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率。
最后,满足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加入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好的革新思路,通过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基础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推动教师整体的教学进度,还能够让教师自身掌握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不断完身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二、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制造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影像、动画等技术形式展开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视觉和听觉刺激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2】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影像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们的求知精神,让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家时最温暖的地方》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课程讲解之前在家中与父母进行交流,通过跟父母交流一些学生小时候的趣事,收集一些带有儿时回忆的照片。在展开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收集而来的照片展示出来,然后由学生亲自在课堂上讲解关于照片背后的小趣事。
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从被动的参与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抛设出一些问题,比如从照片延展出“爸爸妈妈谁更爱你在乎你”这类情感话题,让学生之间通过激烈的讨论来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释放学生讲解照片趣事时的紧张情绪,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爱护自己的父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运用图文或者动态影像等信息技术,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增加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抽象刻板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形式展现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大大降低了理论知识讲解的难度,通过影像资料的展示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比起教师用课本单一枯燥的讲解,【3】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透过情节具体的生动故事和视频资料等,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当教师针对《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前下载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具有危险性情况代表的图片,例如用沾了水的手去触摸电源、水溢出而浇灭的煤气灶等,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赏这些具有危险性情况的图片,之后向同学抛出“你们觉得图片中的行为是正确的吗”这类问题,让学生可以在看完图片后彼此之间进行激烈的探讨,并鼓励学生举出身边所发生的实例,让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危险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小培育学生们的危险意识。
3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认同感。通过信息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道德感知力,透过课本知识向动态资料的转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影像资料中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形态,培养学生明辨善恶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
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下载一些纪录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些资料出发,为学生播放一些短片,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爱国电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影氛围中加强他们的爱国意识,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在影片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让学生们选出自己心中最喜欢的爱国英雄,将投票结果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对票数最多的革命英雄展开细致的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爱国精神。
4依靠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设立能够尽早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针对教材中每个章节设立的法治小故事,教师单凭枯燥的讲解无法让小学生详细掌握到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信息技术的加入就可以让这些小故事转换成丰富多彩的画面资料,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出一系列故事性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在讲解《绿色小卫士》这一章节时,环保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进行讲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拟人的方法设计出一个人形的水滴,然后以小水滴为基础延伸出教学内容,比如,水滴可以说“我原来是个很爱干净的好孩子,但是后来有人不断的来伤害我,他们不断的向我投放垃圾,还对我泼脏水,现在的我不漂亮了也不再干净,人们也都远离我了”等,针对这些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心中对小水滴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发的培育环保意识,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进度,优化整体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撒思维,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万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37-38.
[2]孙思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融合与创新[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8):112.
[3]何自军.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9(07):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