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让童心飞扬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 贾乐
[导读] 读写结合,历史悠久。可如何让它更加完美结合

         贾乐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读写结合,历史悠久。可如何让它更加完美结合,绽放出迷人的光辉?我思索着……“随文练笔”让我看见了雨后的彩虹。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搭建起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让学生从教材中吸取养料,掌握金钥匙,让我们的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开心与心的交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款款流淌于纸上,真是“手边之石亦可攻玉”。
         一、补白拓展,让诠释与延伸水乳交融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补充,让学生阅读文章更具有创造性。语文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孩子们独特的创造力,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使孩子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悟精华。如:《花的勇气》最后一句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花的勇气》是生命一组中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带给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冲击,文中那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小花的气魄,令作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带给学生装深深的感动:小小的花儿竟能如此勇敢地面对困难,在冷风冷雨中毫不畏惧、傲然挺立,它有着多么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勇敢地冲破草坪,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我们人类拥有聪明的头脑,拥有比花儿更顽强的生命力,正因如此,我们人类就更应当表现得比花儿更加出色,勇敢地面对生活。我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2、抓教材。 教材中最吸引小学生注意的无疑就是有形有色的插图了,经常发现孩子在上课时因为看插图而走神。在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我们大可利用这些插图进行小练笔,对静态形色进行文字性异构。如《亡羊补牢》一课中描写养羊人修补羊圈的就一句话“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而教材中的配套插图则将养羊人专注的样子、街坊欣慰的表情、圈里小羊的笑容、树上小鸟惊讶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鉴于此我们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和动物的神情,指导学生结合寓言故事想象养羊人修补羊圈时的心理活动,街坊们看到后会说些什么,他们与养羊人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小羊们又仿佛在向养羊人说着什么等,让学生在教材的依托下对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形色的“画”转化为灵动的“话”:丢了第二只羊后,养羊人十分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他赶紧拿起工具修补羊圈。只见他左手拿着钉子,右手拿着铁锤,用力地敲打着,他想:“这回我一定要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不会再让狼叼走我的小羊。”街坊看见了,笑着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圈里的小羊们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下我们不用再担心成为恶狼的美餐了。”
         教材中可以为我所用进行小练笔的插图不胜枚举,这些插图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通过小练笔使画面跟教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重续写。续写就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将内容继续延伸,以自由的方式给予故事结局,进而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它有助于培养我们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一册语文教科书中,我们都会发现有一些课文,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给我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将提供给学生绝好的练笔机会。如:《乡下人家》一课,在即将学完课文时,教师深情地说:“是的,乡下有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也在农村,类似于课中所描绘的图景可谓是相当熟悉,只是我们没能将它生动地再现。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能够捕捉到生活中许许多多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将作者不曾展现的农家图借用我们的笔来描绘一番,于是《乡下人家》的续写篇诞生了……
         二、心灵对话,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刘勰《文心雕龙》有云:“情动而辞发。”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三下《检阅》一课,当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时,观众们不禁夸赞道:“这个小伙子真棒!”“棒在哪里呢?”当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正发自内心的感慨:一个拄拐的人竟能跟健康人“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之时,我再推波助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这个镜头(同时出示课文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堂出现了沉默,我知道这是暂时的,是我的这一问把孩子们的思绪带到了平日里辛苦训练的博莱克。于是,我顺水推舟,将孩子们引入训练时的种种情境:
         “当博莱克在练习中摔倒时,他……”,
         “烈日高照,晒得博莱克满头大汗时,他……”,
         “衣服磨破了,胳膊蹭起了水泡时,他……”
         正是他平日的坚持不懈,努力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表现。此时此刻,孩子们对博莱克的认识不再是 “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这几个干巴巴的词了,一个自信、自尊、自强的博莱克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窝。这时候,把课后的“小练笔”端出来:“你想对博莱克说些什么?”就水到渠成了。
         “博莱克,你身残志不残,看到你拄着拐杖还与全队保持一致,我仿佛看到你一次次摔倒后挣扎着起来的痛苦,我佩服你的坚强和勇气!”
         “博莱克,看到你拄拐走在队伍第一排时,我为你骄傲,看到你与全队保持一致时,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做了三年的广播操还跟不上大家的节奏。”
         赞许、敬佩、鼓励……孩子们想说的话很多很多。当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有了表达的冲动,此时,这样的“小练笔”不但写起来得心应手,还是对文本理解的拓展和升华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
         三、走进生活,让课内与课外共携手
         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生活是人的精神赖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生活内容丰富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五彩缤纷。丰富学生的生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必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空间,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
         在人教版第八册语文园地六安排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这一综合性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为此,教师组织开展了“寻找生活中的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去亲身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浓浓春意,体会乡村生活中的景美、人更美的情怀。课前把学生分组(6小组*5人),利用双休日在老师家长带领下,寻找乡村生活中美的画面,用摄像机拍下,并且为画面配上介绍词。一切准备就绪后在就只等课堂上进行“赛美”了。在课堂教学中则设计了“农家美”“农家颂”二大环节。在教学展示环节中那寻美活动中所捕捉的一张张朴实自然的照片映入了学生的眼帘,一段段活泼精彩的介绍词充溢在学生的耳际,一个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间,课内外有关田园风光的阅读赏析同步进行,乡村原来是这么的美。
         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及写作训练平台,让孩子们的智慧之花在练笔中盛开。
         以上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文取材,将练笔与课文有机结合,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这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练笔中和文本进行着更深层次的对话,语言与精神在一次次的同构中携手走向丰妙,达到至美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