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质德育情境的教育内涵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季 芳
[导读]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
        
         季 芳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是一个气质稳定的交际圈,是一个师生互相影响、共同生长的德育情境。成功的教育管理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得到足够的关注,确立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相应地位,形成一个优质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德育情境。以下就优质德育情境的教育内涵作简要分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情境的本质
         1.教师要有高于现实的目光。作为教师,一个生活在未成年人中间的成年人,应当有长远发展的教育眼光和高于现实的思想认识,不能总是以优秀生的高度去要求后进生,一刀切的要求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教育管理者站在讲台上,不仅要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也应怀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胸襟。
         2.教师提升自我的文化修养。学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每个教师带着自己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走入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文化印记和情感个性,走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作为这个情境中的主要力量,教师本身要有过扎实的学识和本领,要能读懂时代的声音,跟上时代的脚步,终身学习不辍,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朝下兼容学生的问题、困难和迷惑。
    3.重视师生情感的互通、连接和共鸣。教育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非智力因素也占有极为重要的比例。在班级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网络:知识信息交流通道和情感信息交流通道,二者相生相伴,互为依存。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感受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温度、伤痛、脉动,这是教育者发力的起点和敏感的源泉。让这两条情感的根系紧密相连,就能产生出互相催生、互相培育、共同成长的力量。
           
         优化的德育情境是学生自信发展的助力
         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说:“教育既要培养人的自由感,又要注重个人义务;教育既要培养为普遍利益去冒险和行使权威的勇气,又要培养对每一个个体的人性的尊重。”
         优化的德育情境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学生都会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和生机勃勃的滋养。那些模糊、隐忍和深微的生命体验,可以通过优化的德育情境,走向清晰、透彻和宽广。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是主要任务,是主要的压力源,因而造成了较为片面的评价体系。善于学习的学生赢得了绝大多数的注意,但他们是不是因为学业出色就完美无缺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受到了许多关注和肯定,却容易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甚至助长了某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个人主义。让优等生全面发展,要调动他们分享智慧,解决其他同学的学习难题;主动参与劳动,体会到为集体服务的价值;展示其他才华,让其他学生看到他们不仅是学习的能手,还具有令人赞叹的一技之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既要不骄不躁,也要承受得了挫折。永不间断的成长,才是优秀学生拥有自信的源泉。


         与此同时,那些不以成绩取胜的学生呢,肯定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价值,有的勤于劳动,乐于为班级做事;有的坚持体育锻炼,能在运动会上大放异彩;有的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有的温柔细腻,体贴人心。其实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评价标准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他们不再单纯地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人,而是较为全面地去评判同学的价值,他们的眼光更加广阔,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他们的感受更加敏锐,他们的思想更加深刻。优质的德育情境丰富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体验,拓展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和边界。
建立个体自信是学生发展必需的核心
         人格自信、能力发展、智慧生成,是当今时代要求的三大教育目标。在优化德育情境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建立个体自信,这是学生发展必需的核心。在人的婴幼时期和童年时代,面对大千世界,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有勇气去进行各种尝试,从而逐渐适应社会,这种是一种童真无畏的勇气。如果说在小学之前,这种跌跌撞撞的尝试被绝大多数成年人包容宽宥,但一进入小学,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似乎都对孩子们的“试错”行为失去了不少耐心。在许多情况下,教育者不是帮助他们多多尝试、摸索,而是不耐烦地主观地去评判乃至否定,挫伤了他们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在情感上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让学生感到迷茫、软弱、无力。他们在失去信心的同时,不但失去了自己努力探索、追求、锻炼自己的自觉性,而且也失去了某些潜能。因此我们不仅要珍视自信这一核心动力,更要努力地去维护、激发、壮大这股力量。
         1.理解错误,包容失败。例如低年级学生帮着班级做事,一开始不会做得很好,往往还伴随着更多的麻烦,比如扫地不干净,餐盘放不整齐,打扫完不会收拾工具等等。此时,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不能只看到不满意的结果,就批评学生做得不好。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了解,学生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他目前缺乏某种技巧,这种技巧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传授给他们,这不影响学生本身的价值,不能轻易否定他为集体服务的动机,甚至贬低他的自尊,这会大大地影响他做事的自信心。人都会犯错误,我们要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包容他暂时的失败,教给他正确的方法,给予他再次锻炼的机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学生必然会提高技能水平,培养出相应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管理才是有效的。
         2.分析原因,理性沟通。在班务管理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举动,明确他们的行为动机,再仔细研究、思考。作为教育者,不急着对学生不理想的行为结果下一个全盘否定的结论,因为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没有自信的学生不仅会轻易地放弃努力,还会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会故意地做出逆其道而行的事情,如敷衍完成作业,尽管反复重做仍不悔改。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得更好。也许他会认为还不如做出一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这时,改变方式,不再用重做惩罚,形成恶性循环,用一次“清零”,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耐心地去沟通。同样,学生在非学习的任务中失败,教育者也应多与学生平静地沟通: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想得到些什么?你是怎么做的?我可以怎样帮助你?通过有效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好的教育,需要与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存,教育者应该认识并且保存每一个学生的不确定性,为今后的发展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3.坚持鼓励,肯定进步。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各种尝试中得到自我满足,获得自尊感和成功感,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尝试,使他们看到自主选择的正确结果。例如,为集体作一次公开服务:发作业本、发杂志报纸、领读等,做一件令他自己高兴的事。因为培养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就是从根本上“浇灌”学生的心田,长出“自信之花”,结出“自信之果”,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以及他人能够作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重要性。坚持鼓励学生,使他们明白: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使周围的人感觉到我的存在,也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肯定点滴进步,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无须完美到不犯丝毫错误的程度,只要肯努力、多尝试,就会掌握某项本领,获得成功的喜悦。朝向自我的教育,才可以塑造出学生完整的自我意识,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生是有时间限度的,但没有发展的限度教育是一种对人生限度的拓展方式。教育在个体身上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发展限度,拓展了他(她)的人生世界。优质的德育情境,让每个个体都会怀着自信心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从而会孕育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命的班集体,使道德教育的力量更加壮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