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研究——以大学生成长营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展莉
[导读] 社工专业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也归属于实践教育的范畴内


         展莉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社工专业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也归属于实践教育的范畴内,它在成都市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却力量单薄,个体差异较大,锦江区大学生社工团队成长营作为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的一例个案,它的现状如何,是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有哪些优势与不足,能给实践教育起到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工专业实践教育,校外途径实践教育,成长营

一、社工专业实践教育发展现状
         在中国,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其发展,相关的实践教育也逐渐兴起;但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社工专业的实践教育发展并不是很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根据过往的相关研究可知,社工专业的实践教育约兴起于2010年前后,于近两年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得以推广,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社工专业的实践教育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如:目标不明确、与理论脱节、实习资源短缺等。以往的研究也针对这些问题和实践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于我们的实践教育开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让我们可以在前辈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教育,少走弯路。
         有学者提出,社工教育界和实务届二者需要完美的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育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专业价值。这也是社工教育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社工教育会更加注重实务教育,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未来的实践教育也会更有效的整合校内和校外的实习资源,校内校外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出拥有更强实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社工人才,提升社工专业的的实力。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校内途径的实践教育展开的,故对于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而言不能全部借鉴,但是可以互相比较分析,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个体特点,研究出合适的社工专业的实践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助力社工专业发展。最后推动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让社工专业获得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成长营”具体案例分析
         锦江区大学生社工团队成长营(以下均简称“成长营”)是由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以下均简称“锦基金”)依托“锦·校”战略合作平台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储备社会建设专业梯队人才,促进锦江区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因成长营举办了多期,故接下来笔者以第四期为例来深入剖析,让大家有所了解。
         在该年的3至4月,成长营启动了宣传与报名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和在高校中宣讲等方式,让对此感兴趣且符合“高校社会工作者协会”或者“金拇指公益风采大赛”条件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报名,提交报名信息且由“锦基金”工作人员收集。并在前一期成长营的营员中宣传管理部招聘信息,有意向成员于截止日期前进行线上报名。在报名截止后,“锦基金”跟进该项目的工作人员对报名参加成长营的团队和应聘管理部成员的个人进行信息整理与审核,确认无误后,敲定面试时间和地点,及其他面试相关事宜,把以上信息反馈给团队负责人和应聘管理部的个人。最终在5月完成面试工作,公布入选名单,通知相关团队负责人和个人。管理部成员会接受“锦基金”跟进该项目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之后在其指导下,于6月完成开营仪式的活动策划及开办活动的一系列任务,为各支社工团队做示范,让各位成员对如何正确举办主题活动和社区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

当年9至11月,10支社工团队会根据管理部的安排,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两支团队共同主办一次主题活动,单支团队完成一次社区活动,团队全程都要与负责的管理部成员进行对接,活动必须在管理部成员和跟进工作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本着节约的原则,每次活动花费不能超过1000元,已有的活动材料则不再购买。活动频率基本维持在每个月两次主题活动、四次社区活动。当年12月,由管理部和跟进的工作人员协同筹办闭营仪式,宣告该期成长营圆满落幕。
         成长营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按照流程标准严格执行,在主办活动之前,需要与对接的管理部成员进行沟通,团队按照敲定的分工派出相应的人员去学习宣传推广和报账的有关知识,并在规定时间之前提交活动策划书给管理部成员和跟进的工作人员,由跟进的工作人员提出活动内容、流程、经费预算等的改进意见,团队修改活动策划直至跟进的工作人员准予实施。团队需完成物资采买、布置场地、提交前期宣传稿和后期新闻稿给对接的管理部成员,按照策划开展主题活动或者社区活动、清理场地、活动总结等任务,才算真正办完一场活动。在主办主题活动前,主办团队还需要制作报名链接收集参与成员信息,提前确定参与活动的人数,做好充足准备,优化活动细节。
         此外,成长营还有一个图书漂流活动,在开营仪式上,每位成员带一本书上交,然后通过一些小游戏,成员们拿到不同的书籍阅读并书写心得体会,此后每次活动都可以选择继续漂流,换其他的书本看。
         作为社工团队的“成长营”,无论是开营仪式还是主题活动,都必须要包含社工元素在其中,如何做到寓教于乐、鱼和熊掌兼得,是管理部和各团队需要精心考量与准备的。
三、基于“成长营”的社工实践教育的展望
         “成长营”具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成熟的教育模式,丰富成员的专业知识,提升成员多方面能力,拓展成员人际关系,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等优势,也存在成员活动出勤率不高,成员时间观念薄弱,可供选择场地少,活动安排较少等不足之处。所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成长营”可制定严格的规定,加强培训,督促成员加强管理,丰富活动内容,对成员予以更多的关怀,借鉴其他的实践教育,来提高项目质量,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实务能力。“成长营”作为校外途径实践教育中的一员,甚至是更优秀的、作为模范的一例个案,它的优化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的发展较为单薄,但仍有像“成长营”这样优秀的个案存在,它能为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成长营”能做到这么优秀,存在诸多值得他人借鉴之处,它从第一期到第四期,基本完善了自己的体系与模式,这也是它能办成功、长久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仍需要社工界的学者和优秀领头人物参与其中,由他们钻研出合适的教育模式。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成都本土社工学者参与成都市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的研究,推动校外途径的实践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社工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龚尤倩,夏林清.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之道——以台湾社工专业实践为例[N]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06-14(1)
[2]欧阳林舟.社会工作实践与专业教育教学“错位”问题探索——基于S市社工机构的调查[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6):35-40
[3]杨婕娱.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工专业“服务—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5):68-72
[4]余冰.回到基础: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基本问题再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3):85-91+101-102

个人简介:展莉,女,1996年8月于安徽省出生,西南民族大学社区管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方向社会组织管理。

此篇文章为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9SP173《成都市社工专业大学生校外途径实践教育研究——以大学生成长营为例》的结题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