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额尔古纳市职业中学 02225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人的影响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上的日益壮大,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日渐重要。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是教师的必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的根基。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方式两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传统文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资源也指不胜屈,同样的,我们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是与传统文化关联最密的一个科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最常见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随时随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铸造美丽人格。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1学生过于依赖辅导资料
在最初的传道授业时期,学生们只有一本教科书,老师的授课过程也是十分单一的,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总能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古代的小孩上课时,就是拿着一本书摇头晃脑的一遍一遍地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课外书、辅导书层出不穷,对文言文的翻译资料数不胜数,虽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但也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这些资料,欠缺自己领悟、解惑的能力。我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就像每一代人研究先人文化那样,都要靠反反复复的理解分析,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成果。其实古文只是乍读起来晦涩难懂,稍加思考就能知其大意。这个过程如果完全被翻译资料取代,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是大打折扣的。
1.2教师教学只重结构技巧,不重鉴赏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基本都是一样的,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去翻译,目标是弄明白文章内容,然后再讲解文章结构和段落划分,而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只是一带而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一直都是用词更精简,但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往往是更深刻、更深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忽略这种浓厚情感的重要性,以至于错失很多提高学生情怀和文化素养的机会。比如我们在讲《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们欣赏月夜泛舟、诗酒歌赋的美景,要把重点放在诗人豁达的人生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豁达乐观、自在随缘的坦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理性坦然、乐观积极的心态。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
2.1教师的教学过程
想要学生最大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在教授古文的时候,从“知其意”这一步就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不要过于较真逐字逐句的翻译是否正确,有时候未知全貌反而才恰到好处,要把重点放在思想感情、知识背景、文化底蕴这些方面。比如《屈原列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重点介绍当时战国时代中后期的社会背景,进而让学生明白屈原在楚国内政以及外交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使大家对屈原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在让学生学到屈原坚定的爱国精神和正直高尚的品德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分享与其有关的典故和节日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
2.2学生的创作过程
很多高中学校都设有文学社,有很多喜欢文学的教师和同学,其实高中生正处青春期,是情感懵懂阶段,各种感情都极为丰富,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很大一部分学生培养起兴趣爱好和提高创作能力。比如定期举办诗朗诵、古文鉴赏、诗词创作大赛等,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的过程中一定会更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天赋和潜力;也可以利用网络时代大家喜欢跟风的特点,发挥用古文表达观点的热度,比如“爱而不藏,自取其亡”,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常常说的“秀恩爱,死得快”,学生们会瞬间就牢记在心。最重要的是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开始探索,受到的熏陶和影响就是终生的。
2.3教师要洞察到学生的需要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非常成熟,开始进入到了解和丰富自己情感的阶段,所以对传统文化是有一种自主的需要的,我们有很多文学大家都是少年时就靠文学作品成名。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历史典故、英雄事迹、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等等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推荐古文书刊,比如让那些有英雄情怀的男孩读《三国》,让那些喜欢历史故事的人读《史记》。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代入进故事里时,他们的人格和文化底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
结束语:
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引领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语文这个科目,更是引导远远大于主导,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分析能力,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去渗透传统文化。现在大环境其实很有利的,古风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学生们也觉得“之乎者也”是件蛮酷的事情,这些都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大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付雪萍.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外交流,2019,(3):198.
[2]王苗.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散文百家,20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