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峰
鄄城县实验幼儿园 山东省菏泽市 274600
摘要:《纲要》主要提出了科学探索活动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并发现幼儿身边的现象来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并能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积累生活经验,真正的了解人类与环境、自然界的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特别强调了幼儿需要不断的亲近自然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因此,应该将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幼儿教师要有效的利用幼儿身边的出现的事物与发生的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而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小奥秘,感受生活的奇妙。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把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教育,《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欲时,要从生活中的环境、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中寻找契机、捕捉教育点,适时地开展科学活动,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参与的欲望,学会真探索。
1在环境中引发幼儿探索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作用于外界而获得的,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认为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1.1利用墙饰引发幼儿积极思考
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潜在因素。为了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欲,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尽量兼具这些有利因素,让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可以在墙面上布置有关恐龙的图片,幼儿常常围在一起观看,并讨论着“恐龙怎么会灭绝?”“恐龙化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主动去收集一些资料,并和同伴们一起分享交流,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着不同的见解,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1.2利用区角环境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象思维阶段,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动手操作,对材料的摆弄来获得。因此,可以在环境布置中设置一些便于幼儿动手操作的区角,投入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动起来。如,在教室设置自然角,种植了各种不同生长环境的动植物,幼儿可以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还可以参与管理这些植物,给它们浇浇水、晒晒阳光,并提供了观察记录本让幼儿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里创设科学区,提供了万花筒、陀螺、放大镜、吸铁石、小球等材料,可供幼儿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小实验。通过不断尝试、探索,获得经验的发展。
2在自然中引发幼儿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大自然蕴涵着无穷的神奇与奥秘,红花绿树、蓝天白云无不是观察和发现奥秘的最好场所。让孩子直接在大自然中观察、出没、聆听和品味,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幼儿获得了对这些自然物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2.1利用自然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雪、四季交替、昼夜更换……都吸引着幼儿。要抓住偶发现象,引导幼儿积极观察、探索,感知科学的魅力。
2.2利用动植物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动物和植物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他们最喜欢的。
他们常常被一朵小花、一条小鱼、一群小蚂蚁所吸引,驻足观看,并在观察的时候产生奇思妙想;“蚂蚁能搬多重的东西?”“花儿可以不凋谢吗?”……随着问题的产生,引导幼儿自主去探索,在父母的帮助下收集资料,和同伴分享讨论,获得相关知识。
3在日常生活中引发幼儿探索
“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在幼儿园的一日学习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契机,及时的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思考。
3.1利用生活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盥洗、进餐、睡眠等活动。这些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环节,却隐藏着许多科学教育的契机。例如在洗手时有孩子发现涂了肥皂以后会产生很多的泡泡,每次都会在厕所“小磨蹭”一会儿,结合孩子的兴趣,可以开展关于“好玩的泡泡”的探究活动:制作泡泡水,玩吹泡泡等。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难度,我出示了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是否能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作为支持者、引导者,也及时作出一些观察、记录,以便更好的发现潜在的教育话题。
3.2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是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备受幼儿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例如在有关“手”的科学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印手印的游戏来引导幼儿发现掌纹的秘密;还可以通过手影游戏来激发幼儿小手的创造力,同时初步感知光影的原理。因此,教师应注重将幼儿的探究活动过程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3.3运用节日,开展生活体验式课程
在幼儿教学中,孩子们都喜欢一些节日。在家庭中,家长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喜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日氛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节日中都蕴含着很多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节日进行精心安排,为孩子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且与孩子生活接近的节日,让孩子在节日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师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手工,如剪纸等来体验节日的教育意义,帮助幼儿在情感的认知上有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例如,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奉献爱心、温暖心灵”这样的主题爱心义卖以及爱心捐赠活动。在进行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捐赠自己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或者义卖,并将义卖的款项捐献给自己社区的贫困家庭或者福利院的孩子们。教师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教会孩子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激发孩子的奉献精神。在国庆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开展红色经典活动,引导孩子唱红色歌曲、讲红色经典故事,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做熊宝宝的妈妈”的教学活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爸爸妈妈有多么辛苦。
4结语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而使得幼儿主动探索,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立莉.回归游戏的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探索[J].海峡科学,2018,137(5):97-98.
[2]徐美琦.用“生活化”游戏教学点亮孩子的快乐童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4):238.
[3]韩佳.传统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童年[J].黑河教育,2018(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