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积极暗示助推幼儿自信成长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吴慧莲
[导读]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一种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间接的方法,巧妙地向幼儿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性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
        吴慧莲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实验幼儿园   323400
        摘要: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用一种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间接的方法,巧妙地向幼儿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性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本文旨在通过语言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让积极的暗示在幼儿的潜意识里积累和沉淀,从而助推幼儿自信成长。
        关键词:正面暗示自信发展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小朋友犯错的时候,我们会跟他讲道理,但效果不明显。用粗暴严厉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震住孩子,但又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使孩子更加不自信。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积极的正面暗示法,就能拉近师幼的心理距离,进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削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谴责,在行动上自觉地改过,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暗示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我们的做法是:
        一、语言暗示
        赏识教育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每一天都不可缺少,老师要有一双会赏识的慧眼。善于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奖励,带领孩子寻找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自我评价暗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寻找闪光点”的活动。让每位孩子说说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孩子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优点时,这些优点就会慢慢内化为他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增强势必对他们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对自我评价更多依赖于大人的评价,所以我们还发动大家互相寻找闪光点。“小宝说他很爱动脑筋,除了这个,他还有哪些优点呢?”我问。“小宝学本领很快,非常聪明。”“小宝很有礼貌。”“小宝做事很认真!”……这个话题一下子引爆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仿佛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放大镜努力寻找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就连班里淘气、好动的琪琪,优点也不少呢!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同伴给予的赞美和欣赏,学会了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增强了自信心。
        (二)自我积极暗示
        看着他们讨论的这么起劲我又说:“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的优点,那,如果让你在大家面前讲故事,讲故事之前你可以对自己说句什么话呢?丽丽说:“我一定能讲好这个故事,一定能!”依依说:“讲故事没什么可怕的,我能跳舞,也一定能讲故事。”……我进一步说:“你可以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干好这件事,自己很棒!或者告诉自己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小意思!”利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孩子们变得更加大胆,更加自信了!
        二、行为暗示
        心理暗示的行为要有示意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强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不是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这就是身教,教师的行为有时会比语言暗示更有效。


        (一)行动暗示
        有一段时间,教室里经常会看到小朋友手工制作的纸屑落在地上没有人去捡,很不整洁。“呀!纸屑怎么跑到地上了呀?”我边说边俯下身子捡起纸屑扔到垃圾桶,边上的孩子看见了,立刻蹲下身子,一起捡起了纸屑。捡完了,我对孩子们翘起了大拇指。微笑着说:“地上干干净净,真好!”为此,我们还开展了“好宝宝弯弯腰”活动,“弯弯腰,弯弯腰,我是环保好宝宝!”从此以后,手工活动后,地上再也没有飘落的纸屑了。
        (二)眼神暗示
        有一位小男孩,上课自控能力弱,发现他走神我会故意咳嗽一声并用眼睛看他一眼,就会引起他的警觉,然后有意地对他微笑,他定会马上坐好专心听我上课。眼神、微笑是师幼感情的“粘合剂”,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幼儿从教师的目光中受到鼓舞,得到了力量,目光成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教师一束真诚的目光、一份会心的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爱。
        三、环境暗示
        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法。一个有随意吐痰、乱扔果壳纸屑等坏习惯的人,来到一个幽雅、整洁的环境中,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坏毛病,这就是环境熏陶即暗示的作用。可见环境暗示是一种“无言之教”,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环境来引导孩子。
        (一)区域空间暗示
        在区域活动时要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通过材料、图片等辅助事物来告诉幼儿区域的活动规则。每当幼儿进区角,便可以发现每一个操作材料都有其说明,通过材料的摆放使孩子了解区域环境给他们的暗示作用。
        (二)地面暗示
        暗示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在教育幼儿的同时,维护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尊心,克服了简单命令中强制性的缺陷,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如:我们在饮水机旁的地上贴上一些整齐排列的小脚印,于是每次倒水时,前面的小朋友会踩着小脚印排着队,而后面的小朋友即使地上小脚印没有了,也会很自觉的排队。
        (三)墙面暗示
        我们在盥洗室的墙上贴上七步洗手图,幼儿洗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看着图片上介绍的洗手步骤来洗手,养成了较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发出积极的暗示信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好效果。
        幼儿阶段是自信心建立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个性,更好的适应社会,善用积极暗示,让幼儿敢讲、敢做,相信孩子们有了积极的自我暗示这把“钥匙”,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熊慧军著:《浅谈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