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闻雪花
[导读] 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是打开人类大脑的钥匙。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潜质,将诸多繁杂的认知内容转换为比较具体、直观、形象的图表、数据、信息,供学生解读知识内涵、把握问题关键、化简认知难度。
        闻雪花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火中心小学   0471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是打开人类大脑的钥匙。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潜质,将诸多繁杂的认知内容转换为比较具体、直观、形象的图表、数据、信息,供学生解读知识内涵、把握问题关键、化简认知难度。由于小学数学比较抽象,涉及的公式、概念、定律等较多,如果单纯借助常规思维方式去学习、理解、探究,势必会影响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时引入,则很好化解了这一难题,使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特性的视域内感知数学魅力,体味数学内涵,获得认知迁移。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融合、渗透,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转换为直观的知识图表、认知网络、问题思路,带动学生在多元感知、有效参与、深度实践中实现思维迁移,获得认知蜕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有效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工具。其最早使用于心理学领域,可以帮助人们将诸多抽象、复杂的信息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将思维导图有效应用至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在抽象与形象之间架设互通桥梁,进而带动学生以更为科学、有效、多元、丰富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感知数学内涵。但是,由于不同数学知识特点不同,对应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组织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必须加强研究,寻求变革,对教学措施、方式、思路、手段等灵活拓展,使思维导图有效进入学生视域,在切实发挥思维导图作用、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一、以思维导图为辅助,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而思维导图的顺势引入,则达到了更好整合知识内容的目的。进而带动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衔接,递进突破一个个知识点,排解一个个疑难点,实现认知能力提升与数学素养增强。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则可以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充分借助,就每个章节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归类,为学生指明认知思路,带动学生在认知迁移与思维蜕变中获得提升和发展。一方面,对于关联性知识,应该明确其主体与核心,进而围绕某个知识点,予以迁移与拓展,将比较繁杂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整合,归类型梳理,为促使学习思路更加明晰、确保学习发展更加高效而给予辅助。另一方面,对于拓展性知识,应该明确其基础与根本,进而结合思维导图,逐步迁移,逐步扩充,让具体知识构图的范围不断宽泛,内涵更加丰富,为确保学生更好认知而提供保证。
        二、以思维导图为驱动,确保对于知识体系的充分构建
        思维导图是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与纽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而达到有效实现认知迁移的目的。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对具体知识获得更为深刻、充分、有效的理解,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知识的特点,顺势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之间的相互过渡、有机衔接、多元组合中对其融会贯通、温故知新。

一方面,就难点性知识,可以从最基本的关联性知识点为诱导,指导学生逐步推导、逐个突破,以实现对于认知难点的科学优化。另一方面,就重点性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充分拓展,使学生有效把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刻体悟具体知识的内涵与本真,并适时拓展至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获得理解,为确保综合素养提升而提供助力。例如,在进行《长方体》教学时,为了确保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获得精准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出“长方形”的概念,进而组织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旧知回顾,接着再次迁移,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就是一个长方形在立体空间内沿着一个边移动所得到的立体图形。随后,教师拿出一张A4纸,现场演示。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教师继续开展迁移,指导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高”这一特殊属性,其体积自然为长方形面积乘高所得。此时,便顺势将长方体的内容与之前的长度、乘法、图形边长、面积等内容联系起来,对应的思维导图也更加明晰,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自然会得到有机关联。为促进学生认知迁移,理解升华,思路梳理而提供了坚实保证。同时,又可以于无形之间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充分提升。
        三、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完成对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很多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凸显出数学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带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数学能力。而且,通过思维导图在数学活动之中的灵活引入,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又可以在不同知识之间构建起桥梁和纽带,进而以更为全面、到位、健全的知识网络,为实现复习效能提升而给予铺垫。因此,教师在组织、设计、开展数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将诸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践等活动与思维导图有机关联起来,组织学生动手构图,参与实践,在实践探索中感知思维导图之于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达到发挥思维导图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概念入手,使充分回味并理解:当一个数值变大时,另外一个数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所以,随之变大的这种关系就叫做正比例,也简称比例,而随之变小的这种关系就叫做反比例。随后,教师在结合具体构图,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尝试自行构建思维导图,以达到深入理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的目的。最后在组织开展对用的思维导图建构比赛,让学生在发散性视域内自主绘制、探寻思维导图,在竞赛中凸显思维的发散性、迁移性,为确保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塑造而给予铺垫。
        四、结论
        总之,思维导图的诸多优势与价值,使得其有效应用至小学数学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且有着更强的科学性、有效性、发展性。因此,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学生认知实际与具体知识特性为基础,对教学资源有机整合,教学手段灵活优化,教学路径无限拓展,教学策略科学变革,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与具体图文之间的有机切换,充分过渡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获得认知提升。使思维导图更好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更好作用于学生认知迁移蜕变,进而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更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游.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9(12):128.
        [2]徐建干.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