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雷述平
[导读] 从现实角度来客观地看待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感到茫然,因为突然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距离竟然是那么大。
        雷述平
        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重庆 ?400054
        【摘要】从现实角度来客观地看待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感到茫然,因为突然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距离竟然是那么大。作为一名计算机工作者,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去摸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性地、积极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力实践能力。本文就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现状,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望广大教学同仁指正。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我认为它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普通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它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是服务于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作为中职学生所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从学生角度考虑,为学生未来着想,培养学生在信息方面的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技能,服务于社会,为他们创造价值打基础。可是从现在来看,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问题如下: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学生基本素质层面来考虑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学生兴趣爱好存在错位现象。中职生大多都是中考中的“落榜者”,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存在着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严重欠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极其低下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更是盲目被动的听、做,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探究、去创新、去学习,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2、受地域、家庭环境以及生源、原来中学对计算机教育重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的把握上差别甚大。
        3、学生学习的态度上出现了问题,从学生对计算机课的理解来看: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和游戏技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爱好可以说已经产生严重错位现象。
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欠妥:
        对于中职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重点。在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的教学中都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从教学器物来看: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运用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加系统有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各学校使用教材的不同,学生学校所安排课时量的不同、软硬件设备配置不同等等原因,另外再加上教师师资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不配套等问题出现。          
最后一方面、从中职计算机考试的方式来说,成绩评定方式有待改进:          
        虽然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改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对于开卷、实践操作、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极少采用,这样欠科学的考试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计算机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如何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加符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呢?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层次不同的问题。
        面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建议中职学校可以试行分级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具体就是首先将入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初步摸底分级,分清能力层次,然后可利用下午或课余时间安排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各自欠缺的知识。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提高各自的水平。
第二、采用创建“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分组完成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以一个个任务为主线贯穿教学始末,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关于教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教师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哪些是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解决这些知识难题的问题。继而教师通过操纵教学媒体,控制教学进程,将教学内容特别是相关操作技巧的知识以问题的结论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领会了所学知识,在课堂内花取有限的时间获取了更多的信息。
第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层层递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个任务为主线来展开知识内容,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任务,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任务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从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来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更适合于中职学校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第四、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成为独立学习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如何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接轨。从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和教学设计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信息化智能教学环境,教学信息的组织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结构方式,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些独特优势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理想的教与学环境。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技能竞赛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实施创新行为
        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锻炼,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使学生得到创新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总之,知识是无尽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网络环境,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力求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鹏.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有效对策[J].科技风,2018,35(18):75,79.
[2]龚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对策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23(9):8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