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徐佳昌
[导读] 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一线音乐教师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徐佳昌
        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广东 深圳518100
        摘要:随着如今针对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指导方针持续深入和广泛落实的态势,国家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小学阶段的教育创新变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文化课程,音乐和美术等艺术课程也越发受到师生、家长的重视,也引起了一线教师以及教研人员的思考,如何将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如何打造高效高质的音乐课堂?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学生的兴趣都是最好的导师,但是这种兴趣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能之一,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够形成的,音乐学科的学习自然也不例外,兴趣将会支撑小学生持续性地完成音乐课程的学习。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一线音乐教师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兴趣教学;小学音乐;实践策略

        如今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均有提升,在创新环境比较理想的条件下,音乐学科中也逐渐应用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策略,立足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激励兴趣的教学方式势必能够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且实际应用价值也比较理想。不过就现实情况来说,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兴趣激发并不是非常容易,其实施策略有待研究。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阻碍分析
(一)教学情境固化,制约兴趣发展
        多数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在教学情境构建上都比较固化,出现老师说的多,学生互动的少,十分不利于教学实效提升,而且也制约了兴趣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很难实现有效延伸,教学节奏僵化。除此之外,教学情境固化的情况下,小学生们参与音乐知识和演唱歌曲中的亲身参与感都不是非常强烈,自然很难提升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老师想要实行兴趣教学等新型策略,也很难真正意义上优化教学效果,应用价值不高。
(二)师生互动淡薄,教学过程机械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薄弱都会导致兴趣教学无法在应用层面上发挥出真正的效果,盲目性比较明显。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要依托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不过受到教学情境固化的影响,加上音乐课程的课时本来就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兴趣教学“在夹缝中寻发展”显然非常困难。老师机械示范,学生机械跟唱,老师也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表情波动等,自然也很难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的效果也不明显。
(三)课堂气氛压抑,实践环节匮乏
        音乐学科重在发展学生个性,在学科教学中,拓展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急需学生参与实践。而现阶段音乐教学,虽然许多一线教师已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坐在讲台上靠着一张嘴和音乐伴奏授课、学生在讲台下捧着书本跟着唱,对于激发音乐创造力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小学生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音乐品味以及艺术素养有比较大的个体性差异特征,压抑的课堂显然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兴趣发展,兴趣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载体,如果能够融入一些肢体上的实践动作,想必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二、“兴趣驱动”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分析
        “兴趣驱动”的教学形式是非常可行的教学策略,它对于很多学科都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对于小学音乐来说,兴趣教学除了能够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创新性,还能够较好地升华教学内涵、提升教学实效。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将兴趣教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积极教学情境,促进主观参与
        调动小学生对于课堂的主动性,主要涉及到师生交流、师生互动以及相互信任等方面,这都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主观愿意”基础之上,在课程中适当下功夫鼓励小学生们参与课堂。

“教”和“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老师必须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完成教学,令音乐课堂始终充满趣味性。
        首先,老师需要确保教学情境易于接受,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例如,在学习民俗类音乐的时候,可以将其民族特色的神话故事融入到教学中,用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们的关注,例如《新年好》,就可以通过春节拜年的情境来完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再比如说,因为音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尽量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来帮助小学生们代入音乐环境中。这些工作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完成,找到教学曲目可能会和小学生产生共鸣的一些知识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情境中,老师要保持高度的热情,保持动作和语言充满活力。音乐教学必须要积极促进小学生们的主观参与。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将小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可以分声部合唱一首歌曲,增加互动性,深化音乐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之外也可以进行课程的交流延伸,通过组建音乐社团,通过与孩子们交流分享音乐,加强情景体验,学生自然就会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二)实行多元评价策略,关注个性发展
        评价学生的跟唱、演奏效果的时候,老师需要尽量坚持全面、科学且多元的基本原则,客观看待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因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兴趣倾向等原因的影响,对于相同的事物、生活乃至于世界观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于音乐和美术这一类主观性较强的科目理解和接受程度都不一样,保持科学的多元评价,能够令每个小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作为音乐老师,需要肯定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果是音乐天赋比较强的小学生,可以予以表扬;对于音乐天赋比较差的小学生,则要予以适当的安慰以及对应指导。小学生不是音乐家,因此评价不应该太过严苛,只要愿意唱歌、愿意演奏,并且表示出积极的态度,老师就应该给予赞扬和肯定,这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激励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其个性发展。
(三)配合各种肢体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任何情况下,灵活生动的肢体语言都能够被学习者所接受,因此音乐学科自然也不例外,配合肢体动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令音乐作品内涵升华。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再单一地依靠歌词或者旋律来感染学生的听觉感官,而是借助肢体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实现作品的有效诠释。演唱歌曲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表情神态上的变化情况,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息交换,课堂气氛因此可以得到有效的调动;除此之外,肢体动作还能够渲染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尤其是一些表达浓厚情感的音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肢体动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例如,老师教学轻松且欢快的歌曲的时候,如《青春舞曲》,可以配合“小鸟”飞翔的肢体动作,并鼓励学生也参与到其中,在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小学生们也更加愿意学习歌曲了。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阶段从事音乐学科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正视兴趣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予以应用。就现实情况来看,有较多客观因素可能会限制兴趣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老师系统地分析教学实际情况,从应用层面出发科学规划兴趣教学的过程,并有步骤地完成教学;在此期间,老师自己也要不断地发现并弥补教学中的缺陷,积累更多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令小学生们获得美学的体验,并实现全面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炳燕.目标与问题 策略与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兴趣培养的策略[J].儿童音乐,2018(012):66-68.
[2]刘兰妹.小学音乐兴趣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24):P.121-121.
[3]吴宏伟.民主的氛围,高昂的兴趣和合理的评价——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三把"钥匙"[J].华夏教师,2018(11):56.
[4]刘连青.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论小学音乐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9(028):41.
[5]杨柳云.以兴趣为突破,走进心灵——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师,2019(028):1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