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王 欢
[导读]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要将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来。
        王 欢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010010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要将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来。然而事实上,现在许多初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该向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或者有问题却不敢问。教育工作中必须对这一情况重视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就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案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引言: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落实,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成了教育者需要关心的重点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标对教育界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对于学生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产生问题证明其发挥了主动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被动的。当个体在思考时,才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表明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而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解答后,其学习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对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灵活[1]。但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教育者通常对教学对象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即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并在可上对学生进行强硬的填充。学生的学习极其被动,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机会向老师请教,心中的疑问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其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严重被拉低,在课堂上面对新知识显得更加消极,教育者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产生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问题提出后对其进行及时解答,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并真正学习到历史知识,对历史教师来讲有一定的难度[2]。具体表现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对不能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而是全程主导整个历史课堂。一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关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自行学习。但这种教学并没有充分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学生没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点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大大忽视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
        (二)教师的课堂主导意识过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意识过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自古以来,教师在课堂中都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对学生相应的灌输的[3]。

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也会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发挥有效的作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般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是否掌握其学习的基本知识。再者,教师主导的课堂往往是严厉的,不允许学生提出过多的疑问,而教师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也都较为详细,但正是这种详细,让学生无法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提出有效的问题。
        (三)教师未能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往往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对即将面临的中考,因此,历史课堂的目的性更强,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历史知识点,以便于在考试中能够应付自如。因此,教师为了教学效率更高,为学生设置繁重的课业任务,使得设置更加能激发学生进行好的思考的问题时间被挤压,更没有精力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问题的环境。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没有更多的关心。而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必不可少的就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无法为学生设置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提问意识不能很好的建立起来,学生也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向教师请教问题,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教师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在教师长期主导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学生对老师是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的,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并为学生设置良好的问问题的环境与氛围,鼓励学生多多提问。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在方案设计上和课堂氛围上都能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基础。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让学生充分沉浸在对本课的学习中,并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以此来带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学习。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秉承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人的地位上,并对学生进行实时的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必然会发挥其积极的思考,而在深刻的思考中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对其加以充分的重视,及时为学生提供解答。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内战爆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问题,如“内战与抗日战争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内战?”从而调动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教育者要对其进行有秩序的引导,但同时也要给予其充分的思考自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而历史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建最佳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9,28:184.

[2]侯锦才.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1:138-139.

[3]沈晓敏.日本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评析——以中日关系的内容比较为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18,3902:64-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