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刘庆华
[导读]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养进行培育,同时需要强化心理健康的引导,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刘庆华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261206
        摘要: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素养进行培育,同时需要强化心理健康的引导,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当前的体育活动进行丰富,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进行分析,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引言: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受到网络世界虚拟性与开放性的影响,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阻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个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而通过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能够在实现学生体质改善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长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引导的关系
        相较于传统高等教育工作来看,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就需要面对就业以及步入社会的压力,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会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为学生知识技能的锻炼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考核力度与课程教学任务更为艰巨,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大大提升,特别是在接触社会中,由于自身价值观并不健全,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相较于传统专业课程来说,教学任务较小,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敞开心扉,而丰富的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释放压力,特别是在传递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竞争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信心不足
        从生源质量来看,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差,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遭受旁人甚至是父母的歧视,使得其性格方面比较内向,自信心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其在班级活动参与度方面也相对较低,不愿意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主动交流,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自闭的情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3]。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新生来说,自信心的缺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更好的投身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实现自身专业技能的改善。
        (二)不喜欢拼搏挑战
        在经过多年素质教育以后,尽管高职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能够及时地对周边事物的对错进行判断,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生在拼搏挑战精神方面的表现不佳。即使在面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时,也不会主动的去追求,而是任由其发展,在这种处事原则的作用下,学生的性格养成会受到严重损害,造成许多学生缺乏追求的目标,在生活中缺少拼搏精神,影响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培育[4]。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体育拼搏精神进行有效的锻炼,实现学生身体综合素养的改善,更好的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需求。


        (三)情感把控不足
        从目前的高职生群体来看,大多都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其在生活阅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锻炼,使得其在内心情感把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遇事容易冲动,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想着如何解决,而是通过情绪发泄来进行逃避。这种情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存在关联,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行为的评价,很容易造成其情绪失控的情况。所以说,不管是针对任何一科的教学工作来看,都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表现给予关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引导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体育授课模式
        在应用心理健康引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需要挣钱体育项目技能水平,同时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教师需要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转变,从以往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与策划者,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出发,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不断地参与中,实现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质的培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养成拼搏进取的生活态度。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体育教学互动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中,体育教学作为其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下,当学生遇到一些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能够及时的与老师进行沟通,避免出现心理问题,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实现自身拼搏精神的培育。所以说,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开展更为科学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采用更具创造力的教学手段,实现体育教学适用性与效率的改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保障身心健康。
        (三)培育良好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的毅力与耐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而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项目融入其中,比如长跑、单双杠等,对学生的耐力进行培养,实现学生体育品格的增强,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机制,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与情绪进行调节,在面对一些性格内向学生时,应该引导其积极的融入到体育团队中,增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对生活与学习充满希望,而在面对一些情绪激动的学生时,则需要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平复,让其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
        结束语: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入一些趣味体育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增强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培育。通过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引导,解决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帮助学生实现体质改善的同时,增强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田刚.体育教学对五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学策略探讨[J].读天下(综合), 2020,000(013):P.1-1.
        [2] 刘春艳.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8, 405(11):24-25.
        [3] 白韫韬.高职开设体育专项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文学少年,2019, 000(020):P.1-1.
        [4] 周伟.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分析[J].体育风尚,2019, 000(003):189-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