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金明利
[导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各个行业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促使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过程。
        金明利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各个行业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科技产业发展,同时促使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的过程。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这样的变化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应对时代发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方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之处,这样问题十分明显,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那么高校老师及辅导员应对网络文化就需要充分认识教育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地方案并想到处理策略。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教育;思政教育;现存不足;应对策略
        引言:
        按目前的高校学生现状来看,育人教育需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高度同步,只有不断跟随社会发展才可以更好的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如果教育出现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的问题,只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人才,而不是从教育方面积极迎合人才特点,固然会出现收效甚微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教育,高等人才需要围绕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潮流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健全人生价值观。就思政教育来说,其本质上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在时代背景下不断被完善和充盈的,那么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提高。以目前形势来看,相关教育存在着效果以及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客观认识。
        一、现存不足
        (一)管理学生工作缺乏创新性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有着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更多的方法加以使用,但同样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也对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挑战,这就必须要求思政教育具备着多元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以目前的实际教育来看,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上,提出的各种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其自身也缺乏应有的全面性和多元性,这就导致后续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出现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素养,起到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引导,但是长此以往,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让这一门科目成为了一种负担,变成了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的一门学科或是死板的主题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也相对较多,其中较为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文化相对具备开放性,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网络文化熏陶之下成长的,那么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活动方法,只通过授课等方法方式去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相对就会降低,而且相比之下网络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以及信息和各种娱乐学习资源等等,是没有一个中心的,自由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是相对较为随意的,并且网络文化中各有各自的价值观,很难确保学生是否会跟随着正面的知识去引导,虽然说这样的情况是信息高度发达和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性,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是存在着良莠不齐现象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此类文化及相关价值观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反观现实的思政教育,由于方法没有得到创新,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开放性相对较低,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方面疑惑和问题,只是单纯的进行讲授,就产生了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总的来说,网络文化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为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以目前情况来看,社会逐渐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也趋向了多样化,那么再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模式开展相关教育,其适宜性会明显降低,效果也相对较差。除此之外,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性相对较低,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干扰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学生的学习相对较为死板。
        (二)与学生的接触缺乏互动性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之间可以进行交互,相关言论可以自主自由的进行表达,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也是互动的,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中具备着较强的自主性,同时也具备着较强的互动性。反观现阶段的思政教育相关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体现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过程,这与学生思想习惯方面呈现着高度的不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感觉轻松和自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有着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同时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有着独立自主的选择权利,并且可以进行双向的互动沟通。反观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其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改善,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选择着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便有所改变和有所改观,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侧重于灌输,而非是侧重于平等的交流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着高度的差异之处,这就导致了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站在一个制高点,而学生永远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久而久之,看似教师占据一个主动权,实际上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动态,那么开展教育就是盲目的重复的。思政教育开始变得十分的理论化,没有贴近实际,没有走进学生,这一现象十分普遍,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没办法充分的理解思想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从中获得真切实地的利益,更好的创新自身思维。综合来看缺乏交流和互动是目前思政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和不足,大背景下思政教育缺乏改革的一点,是教育理念方面的不足。
        当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脱离了网络文化这个大背景,就没办法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思政教育脱离了受教育群体,不能根据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思想动态开展教育,没办法对其行为方面进行一定的教育和纠正,失去自身的主导地位。


        二、应对策略
        (一)利用新方法开展教学教育新模式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来说,要契合现有的主流文化特点,再进一步开展相关教育,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尤其要着重采取新方法和新理念开展教育,积极进行更新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网络文化很大程度的为思政教育开展带来了新机遇,虽然其自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现阶段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教学方法逐渐增多,可以用多种的教学方法让相关教育更加具备应有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开展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视频或者是纪录片,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也可以围绕着一些新闻或者是社会事件,用思政教育的角度去看待,去评论。这样的方法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思想观点,给予学生一个不同的思想角度和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让思政教育结合实际情况,在网络环境背景下,让其学习以及进步提高,更加具备真实性。开展相关教育的过程中,也是要通过网络环境的角度,强化其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渠道开展相关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授课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整体思政教育的效果,让理论学习更加具备全面性。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理论,还需要注重教育的人性化,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多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辅助和辅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积极开展教学管理,这些部分都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其自身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还明显有所提升。教师对于大学生的管理以及相关辅导,也可以采取网络的方式进行拓展,并积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相关特点,只有更了解学生的现有状态以及思想特征,才可以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服务于学生帮助于学生。
        由此可见,方法的创新除了在教学方面具备着一定的关键性,需要利用更多网络文化资源之外,还需要立足于教育的人性化和教育管理的全面化,进一步采取网络渠道的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及日常活动的创新,避免陷入到被动性和固步自封的状态中。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增进感情交流
        思政教育就离不开思想方面的交流、互动和沟通,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和形式,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再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这就要求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在非课堂时间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多加沟通,多加交流。换而言之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分有效的进行互动,也是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动性,并通过这样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在这一过程中有获得感和体验感,做自己思想和学习的主人,培养其思政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网络文化以自由著称,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表达自身的心声,更习惯于进行交流,那么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就必须要深入学生特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着重加强政治观和自由观等观念方面的教育,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或是辅导员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给予学生更加准确精准的思政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更加灵活生动并且具备针对性的接受思政教育。
        有效交流沟通和互动之后,还需要加强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而不断丰富,积极进行实践,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文化大环境之中,思政教育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能犯教条式的错误,要更加生动和实际的理解,实事求是,不断更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和形式,整体的思政教育才可以得到优化,避免出现教育活动和教育质量的问题,让整体的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规避常见的教学发展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我认为,有效沟通和交流互动是针对性教育的基础,要找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论点,进一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三、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着创新性的不足和沟通交流的不足,还需要通过利用新方法开展教学,以及加强互动交流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交流和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有效地支持。
        参考文献:
        [1]网络空间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思[J]. 杨晓茹,亢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8)
        [2]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J]. 刘强,刘红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0)
        [3]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用好微媒体[J]. 李慧静,李婧坤.  人民论坛. 2018(28)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 张逸阳,叶定剑,郭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7)
        [5]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韩立.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24)
        作者简介:金明利(1989- ),女 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