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李峻
[导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其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之间的联系等。
        李峻  
        山西省文水县城镇第六初级中学    032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其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之间的联系等。而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文章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缺少联系性,写作灵感亦受传统教学限制,导致作文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想要打破此种局面,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脱离原本的写作状态。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当关注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写作水平,提出适当的写作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基于浅析中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
引言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是其语文能力的标志,亦是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一、能力与层级
        现行的中考作文评价标准,大都分“基础”和“发展”两个层级。评分程序是:先定“基础等级”,再看“发展等级”。“基础等级”依“内容”“结构”和“表达”(语言)三个方面而定,“发展等级”按“深度”“个性”“文采”和“创新”四大要素来评。以“基础等级”为例,“内容”看三点: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观点是否准确。“结构”分三点: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分段是否恰当。“表达”有三点:文体是否规范,语言是否流畅,词句是否有语病。“内容”“结构”和“表达”各有五个层级。以“内容”为例:第一层级,中心非常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观点准确鲜明;第二层级,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观点准确;第三层级,中心较为明确,内容较为具体,观点基本准确;第四层级,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观点不准确;第五层级,全文中心很乱,内容不合题意,观点态度错误。五个层级看似清晰明了,实则含混不清。中心“非常明确”和“明确”“较为明确”的界限在哪里?内容“具体充实”和“具体”“较为具体”的区别是什么?观点“准确鲜明”和“准确”“基本准确”该如何区分?“内容”与“结构”“表达”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在评价层级中看不出写作能力的差异。模糊的赋分层级,成了阅卷者难以言说的“整体性”感受,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赋分层级,应有科学、明确、易于把握的量衡尺度;既关注价值取向,又评测思维能力;既观照思维的创造性,又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既考查思维的广泛性,又评判思维的敏捷性;既区分赋分层级的梯度,又把握能力考查的效度。这样,评价才有路标的意义。


二、注重平时积累,心中有“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场上要能短时间内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取得高分,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平时做好积累,心中要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每位老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在平时多看、多读、多记、多写。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做好摘抄,养成良好的阅读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精美的字词积累或是修辞巧妙运用的语句,也可以是精美抒情的或富有哲理的语段,也可以是整篇值得写法借鉴的优秀作文。可以以话题为核心内容来积累,如以“乡愁”“宽容”“友善”“诚信”等为话题来搜集整理,也可以以人物来搜集素材,如杜甫、范仲淹、辛弃疾、苏轼、朱自清、鲁迅等,方式不一。(1)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内外积累。把阅读笔记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来训练,做好计划,明确要求,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如组织有条件的学生订阅《读者》《意林》等杂志,学习新颖、有时代特色的精美文章,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典型素材、积累写作方法等。(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就是最好的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鼓励、引导、组织学生从身边学习语文,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如“做啄木鸟”寻找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并分析原因及对策,避免在自己的写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观看《新闻联播》《德育讲堂》等节目,及时了解时事动态,把握价值取向,积累典型事例。(3)课堂上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读优秀习作范文,并让其分析写作中值得的借鉴的地方,学生做好笔记,长期以往,不愁学生没有写作素材。
三、学生写作问题及对策探究
        写作是人们有意识使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能综合反映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可以说写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定义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也说:“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写作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叶圣陶则认为:“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写作过程就是认识过程,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整合素材、斟词酌句、转变视角、反思提高的过程。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能够锻炼思维、培养品格、提升境界。
结束语
        就中学生而言,写作不单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也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及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深度等。可以说写作能力是学生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思维判断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体现。通过写作,他们可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健行.中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实践[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313-314.
[2]阎永锋.中考作文审题“三部曲”[N].语言文字报,2019-12-06(001).
[3]文兵元.传承中创新——既有高度又有新意——2019年甘肃省中考作文命题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42-6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