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 3176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从多方面训练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贯彻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深阅读习惯;策略
引言
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针对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阅读教育,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要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对学生展开语文阅读的引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对文字背后的深意展开深入的思考,所以必须要通过深阅读活动的组织开展来加大学生思考能力的开发。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保证阅读学习效率。而深阅读活动则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展开阅读。最后,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生理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也十分浅显。而阅读则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加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方法。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相关材料的阅读与理解。所以,组织开展深阅读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通过思考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上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会对学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深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深阅读习惯的策略
(一)将阅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目的是理解课文的大意,领悟中心思想,引发思考和疑问。经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必然会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有所准备,或者带着某些疑问听课,有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有所提升;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读见悟。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形象思维。在此前提下,开展课文阅读及课堂学习,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及时的课后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记憶,还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在复习时,还要做到查缺补漏,对于没有完全掌握的新知识,可通过请教同学、老师、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弥补与强化,及时清理掉学习上的障碍,避免给后续学习留下隐患。
(二)发散思维提升阅读品质
阅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学习作者的思维,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在进行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应该借助于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多向的延伸。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想象力,而在课文中经常不少处都留有耐人寻味的空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尽情地进行联想,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在阅读的文章中选择一个辩论的点让学生进行相互辩论,从而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传递,形成多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的思考问题,来实现对自己观点的证明,也能够通过其他同学的观点充实自身的思维。
(三)开展活动,活跃氛围
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往往把阅读当作课上的一个环节,或者课下的一项作业,从来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课文的阅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阅读不重要”的一种心理暗示,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为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慢慢静下心来,将注意力真正完全投入在阅读上。并且教师要注意,阅读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像每周五下午2:00~3:00,这样固定阅读时间,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四)通过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一,培养精读习惯。精读是对某一篇阅读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加以深刻体会分析。教师在为学生选定要精读的阅读文本时,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或有教育意义的短篇文章或书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反复的阅读,并对其中的主要内容与事项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教师在培养学生精读习惯时,要让学生对书籍或文章展开循序渐进的阅读探究,尽量多读几遍加深理解。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很容易分散精力,过度沉迷于文章或书籍中的故事情节,导致思想的偏差,忽视其中所体现的重要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精读时尽量多重复,第一遍熟悉故事或者文章的发展情节,第二遍掌握文章重要内容与思想,第三遍对于文章或书籍产生新的见解与观点,注意到一些被忽视的细节。第二,相关书籍选择。通过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加强对核心素养能力的训练,可以从精读文章或书籍入手展开有效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项能力是人文素养,这项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其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与主旨情感。这样的能力培养目标与精读的阅读模式相符合,通过精读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个人人文素养。
(五)培养学生形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要想让小学生真正沉浸阅读的快乐当中,不仅要追求大量的阅读时间,还要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动脑思考了,才会对文章内容构成理解或者产生疑问,进而对阅读内容产生自己的见解,或者开启探索问题答案的欲望,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当中。当问题得以解决之后,学生必然会对所读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新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更需要的是进行深度的阅读,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将阅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发散自身的思维,提高阅读的品质;开展活动,活跃氛围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的感悟与反思,积极地进行阅读反馈,通过以上方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魏艺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99.
[2]李德富.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93-94.
[3]连旭.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49-150.
[4]何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69-71.
[5]李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行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