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国儒
[导读] 语文备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高考成功与否。长期以来,高三语文的备考总是在“教师印卷——评讲”“学生刷题——听讲”的模式中循环,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备考转为主动备考,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张国儒
        三联贵阳中学 550025
        摘要:语文备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高考成功与否。长期以来,高三语文的备考总是在“教师印卷——评讲”“学生刷题——听讲”的模式中循环,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备考转为主动备考,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语文备考;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高三是“育分”之机,更是“育人”之机。抓住契机,方法得当,就有可能实现品质提升、心态提质、分数提高的多赢目标。因分失人,高三大忌。眼中有分,心中有人,是高三备考的大前提,语文备考也绝不能脱离这个前提。
        1高三语文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兴趣,缺少动力
        语文学习,兴趣不可少。尤其是在高三备考阶段,课业繁重,学生几乎一整天都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这个时候,被动的学习很难取得效果,甚至会出现厌倦心理。高三备考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几乎不间断,有的学生考试发挥不好,便惧怕、排斥语文学习,听见或看见与语文有关的试卷或资料就产生了抵触情绪,缺乏兴趣,缺少动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长此以往,语文成绩自然不会有所提升。
        1.2备考敷衍,宽于律己
        有一部分学生每次看起来似乎很认真,但每次考试成绩却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呢?经过课堂经验分析,这部分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假性努力,实际上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与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已经不适合当下新课改后的备考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学习时往往翻到哪里背哪里,想到哪里记哪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很少深入思考,备考被动性很大,过于敷衍。
        2高三语文备考问题的解决策略
        2.1“网状知识树”自主探究复习法
        经过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高三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面对着可以与自身等高的教材资料,“森森然”之感油然而生。而高考是对12年来所有知识与能力的大检阅,如何在高三一年内高效地复习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对于纷繁杂乱的复习资料,可以采取“网状知识树”的自主探究方法,把书读薄。例如,在复习诗歌鉴赏的时候,涉及的考点很多,如果不很好地梳理,学生的复习将会混乱不堪。所以我让学生按板块去画“网状知识树”。如“诗歌艺术手法知识树”,学生借助教材、教辅资料,梳理考点内容,层次结构,认真制作出个性化的图形。“树干”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分出四大“枝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每条“枝干”下面又分出数量不等的“细枝”;“细枝”下是具体的“树叶”——例子。这棵“知识树”画完,就相当于把厚重的复习资料收纳于一图之中,一目了然。学生只需不时拿来读一读,展开联想,就能够实现“厚——薄”“薄——厚”的循环复习效果。另外,相较于文字记忆而言,图像记忆形象、直观,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时,人的大脑记忆会更加深刻。学生在复习诗歌艺术手法这个专题的时候,觉得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另外,因为是自己参与的活动,所绘制的“知识树”就像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幅作品,在拥有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倍加珍惜。除了诗歌专题外,小说专题和作文专题均可用“网状知识树”自主探究复习法。
        2.2“模拟命题”复习法
        相对于被动地做题,偶尔让学生充当“命题者”,更能起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高考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会在这一类文本的考查中裹足不前。对于这类题,我尝试让学生采取“模拟命题”的方式进行复习。要进行“模拟命题”,学生首先必须得熟悉题型的特征、考点的设置、设错的策略,这个过程就是探究考题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考题的特点,才能够由“学生”转为“考生”,在做题中事半功倍,迅速而准确地得出答案。学生对于这种“角色转换”的活动相当热衷,再也不觉得读论述类文本是一种负担了,反而在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品读及设题中获得了乐趣。高考语文题型中除了论述类文本外,语言运用类的题目同样适合运用“模拟命题”复习法。以上几种自主探究式复习法,共同点是把学生当成复习的主体,通过活动实践的方式去归纳知识,获得能力。而教师的角色则由课堂的主体变成了统筹者、组织者、补漏者。学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知识运用的能力,不失为高三阶段可行而有效的复习法。
        2.3“考点探究”小组合作复习法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考点是很多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去复习,难免会枯燥,厌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考点探究”,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合作学习上共同进步。每一类各含数量不等的题型,如“标题类”含有“标题的含义”“标题的意蕴”“标题的作用”等;“情节类”含有“概括情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技巧”等;“分析情节的技巧”又分为(1)线索类题型(找线索、线索的作用);(2)赏析情节安排技巧:①叙述视角(有限视角、无限视角)及其优点,②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及其效果,③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人称交叉)及其作用,④赏析小说情节的构思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3)开头、结尾的技巧。按照每个小组3—5人进行划分,全班分为16个小组,每个小组领一个任务,组内合作分工细致探究,形成探究报告,制作课件,在班内展示探究成果。每份报告包括以下几项内容:考点介绍、提问方式、解题策略、典型例题。考点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习的过程。对于高中生而言,能够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这样的活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学习。“考点探究”小组合作复习法能体现教师在备考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考点的熟悉程度,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复习效率。
        2.4“迁移示例”复习法
        “马头墙”迁移:《我爱劳动》(《我爱学习》)开头一段:我一向热爱劳动(学习),因为我知道———爱劳动(学习),身体(成绩)好、品质好、性格好、形象好、人缘好,总之样样好。然后正文每一段该怎么写不言自明,末段写“爱劳动(学习)者样样好”总结全文。“对称性”迁移:《我爱劳动》(《我爱学习》)开头一段:我一向很热爱劳动(学习),因为劳动者(乐学者)是真善美的化身,不爱劳动(学习)则是假恶丑的表现。然后正文写两大部分、六个段落:正面三段即真、善、美各一段;反面三段即假、恶、丑各一段。此外,西安高新一中冯乐晨在2018年1月发表的《传承与创新》,戴培楠在2019年3月发表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以及西安铁一中韩某的《减负就是加正》等,都是两面性结构的范文。同理,从“三足鼎立”到“楼梯式旋转”等模板,也都可迁移运用。如:原西工大附中优等生贾志昊《真实的备考经验》,发表于2018年1月的《学子读写》,被专家认为是“对称性”结构典例。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三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更好地投入于教学环境中,实现新课标对高三语文学习的要求。虽是高三备考教学,教师仍要发掘一切可发掘的因素,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变成一种期盼,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才能展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延松.学子佳作,师者共谈[J].明日风尚.
        [2]胡兆辉.贾勇老师及其学生作品简评[J].知识—力量.
        [3]贺建荣.赵天琦和曾亚菲的迁移训练作品点评[J].青春岁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