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星月
黄龙溪东岳幼儿园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开始重视孩子艺术领域的培养,熟不知各个家庭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往往都从参加培训机构入手,却忽视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美国美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说过: “美术是根据人的本能,作为人生活在社会的根茎。”家庭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美术创造空间、艺术感受氛围与认可孩子的艺术想象,有利于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寓生活于美的享受之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幼儿美术
【正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的审美经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让其从小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而逐步积累的。自孩子出生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孩子的审美经验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家庭教育出发对于幼儿美术教育家长可以从如些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培养孩子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技能发展,希望能够一步登天。对于幼儿美术家长往往会关注孩子绘画技能,让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将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变得枯燥泛味。因此作为家长需要重视学龄前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兴趣发展,正式心态,不要喊口号似的培养孩子兴趣。
在家庭中,培养兴趣要落实到每一次孩子和你分享成果时的鼓励中,落实到每一次孩子在困惑时向你求助的建议中,落实到每一次你大方向他人展示孩子的特长中。同时兴趣培养更重要通过把握孩子在美术教育中的各个敏感期,在不同阶段通过多种亲子互动游戏、趣味探究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如:玩色游戏,为孩子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在孩子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让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孩子通过实践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非常奇妙,一步步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兴趣更是孩子的老师。
二、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表征都是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反馈。所以与其说孩子不会画不如反思家长是否有帮助孩子积累足够的前期经验。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的经验从都是从生活的观察而来。
美术无论是临摹、创作还是写生或者绘画、手工,都是需要作者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便不能较好地表现出事物的灵动性。因此在家庭中需要带领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多种事物,在注意观察事物整体时让孩子学会留意细节,同时引导孩子从多种层面学会发现事物形态、颜色差异会随着观察角度、光线折射等不同而不同。在观察的同时,家长需要有意识的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给表达出来,或者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表征。从而在观察中,丰富孩子的视觉感受,带领孩子深层次发现事物美、学会欣赏美与感受美,因此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孩子的审美经验,为创造作品积累了前期经验。就美术而言的前期经验有多种,其中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审美经验。
三、提供孩子需要的环境。
环境是孩子的隐形教育者……在幼儿园里我们会为孩子创设涂鸦墙,它不仅能使幼儿表达出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体验与感受,更能使激起幼儿对事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我们深知3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经历着涂鸦期。我一直记得在3年前幼儿园后面有一片水泥地,和孩子们带上粉笔,他们在地上涂涂画画时幸福满足的模样。但是在家庭中可操作的环境、这样随心所欲涂涂画画的机会似乎太少了。家长总是会因为孩子将墙面画脏为责骂孩子、因为绘画材料会脏手而限制孩子。
就家庭而言为孩子提供可擦洗的涂鸦墙满足孩子、多种绘画材料支持孩子、同孩子一起商量布置绘画空间,提供物质环境。让孩子尽情创作,充分支持他们在无意识地涂鸦中享受涂鸦带来的快乐,并对所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兴趣,进而产生形象上的联想,保护好一点一滴的独特审美。另外家庭还需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鼓励孩子创作。多方面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四、认可孩子的欣赏角度。
儿童与生俱来就对世界拥有独特的欣赏角度,每个人的欣赏水平都不一样,每一个人也有自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而儿童绘画常遭到外界的限制而变得单板、缺乏童真和创意。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4+2+1模式,大人们对孩子的关注自然不会少。在这样的高关注下,不免会给孩子提出多种建议,影响到孩子的独立欣赏水平。
欣赏对于美术来说更是特别。家长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起呵护孩子的审美心灵。孩子自己选择衣服没问题,“不好看”只是家长认为。天空中的白云你说像小马他说像猴子没有对错,只是你们的关注点与角度不同。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对美的欣赏与表达。喜欢孩子的可可爱爱,也得接受孩子的奇奇怪怪。
五、读懂孩子的独特语言。
“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在一些家庭中,成人总是会对孩子的绘画进行讽刺与不认可,即使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描述与说明,成人仍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如天空就一定要是蓝色和白色、人脸只能是肉色、房子就一定是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样的情况不少出现。一次又一次,孩子的思维便被禁锢在那所谓“画的像不像”的空间里面,少了自我感受。在孩子的世界没有复杂的符号与文字,他的美术作品里往往都是自己的心底。比如在色彩上他会用暖色系表示喜悦、用红色表现生气,这是孩子对色彩的主观感受再现。
在我从事学前教育8年来,接触不少不同类型的孩子。很多都是通过美术活动才开始重新走进孩子心里。因此做为家长来说,我们在理解孩子的作品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孩子有时不会像大人一样说出自己的内心,但一定会通过另一种方式暗示你、告诉你。”所以做一个用色彩、用画面去分析孩子的家长,你会便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读懂孩子的语言是我们的必修课。
教育是一门艺术,幼儿美术家庭教育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艺术教育基于孩子、始于家长。作为成人需认识到学前儿童的表征建立在前期经验之后,因此需要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最后表现美与创造美。让孩子寓生活于美的享受之中。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李季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高红星主编
[浅析幼儿美术欣赏教育,2014]王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