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辉
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港中学363216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对于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化的概述,也强调了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运算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种计算方法,并且在多种数学思想下依然可以进行多种且高速的数学运算。帮助学生进行之后的数学学习,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思想
引言:通过传统教学效果与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对比中,发现初中学生所具有的运算能力低于教学预期。并且不会运用简便、灵活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对于计算方式了解较浅,所以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计算。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存在对数学计算的思维定势,在计算中更多是进行公式的生搬硬套,导致运算效果的低下。
一、初中生运算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具有计算作用的设施都得到了普及,如计算机、计算器、网络设备等,很多初中生都会运用这些设施帮助自己进行计算,从而直接获取结果。这种方式省略了计算的过程,同学不需要思考的过程,直接获取答案,因此对运算能力的提升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由于这种方式的影响,同学们容易忽视自身的经验积累,从而导致学习出现漏洞,在相应的测试中,会出现巨大的错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之后的学习。
(二)学生因素
由于初中时期,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跃,对于较为困难且不熟悉的习题,难以静心做题,导致问题出现错误,或者不进行习题解答,并且也会错误的将一些运算错误归结为马虎这一原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对运算能力的正视程度不高,导致其运算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并且部分学生也只是注重运算之后的结果,对于计算的过程并不重视,常常运用困难的方式进行计算,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并且浪费计算时间[1]。
(三)教师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锻炼的重要场所与渠道,也是培养其运算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错误引导,以及教学内容与进度的要求,教师对学生运算能力并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忽略这一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会轻视这一能力,对习题只是讲解思考过程,直接说出结果,放弃计算过程。
二、有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常规性的数学运算训练
在初中知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已经简单的掌握基础计算,并且习惯进行单方向的简单计算,但是对于多层次且多角度的计算却感到难以解答。复杂的计算主要是建立在常规性的基础运算上,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数学运算训练,才能帮助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计算。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时,教师可多进行常规性的数学运算能力,如例题:已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请问其中a的最大整数根为多少?在这一问题中只需要运用根的判别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列出公式后,进行一定的计算,即可解决问题。这种习题的难度并非困难,只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与解题方向,就会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但是加强的常规性训练,可以帮助其巩固知识的基础运用,再之后进行困难习题解答时,更加轻松。
(二)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找到简便的运算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对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初中时期更注重培养同学们类比思维与归纳思维,这两种思维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进行计算训练时,同学们可以运用归纳思维,将各种习题所具有的各种基础算法进行归纳,并运用类比思维找寻各种算法所具有的特点,从而进行归纳。在数学学习中,也可运用换元思维、数形结合思维等思维,进行数学运算能力培养[2]。
例如,习题:如图一,在直角中,°,AC=BC=2,若将直角绕点A进行旋转°后,形成新的直角,点B到点D的路径是一个弧形,请问图中阴影的面积为多少?在这一习题中,主要考察了旋转的知识,因此只需要运用化归的思想,将阴影面积转变为扇形ABD的面积即可解决问题。在解决相似习题中,为更加精准且快速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思维与能力探索出这种习题的解题方式,才能具有更深刻的记忆,快速的解决问题。
图一
(三)引导学生快速而高效的形成做题思路
数学运算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计算,更是在计算中找到隐含的数学规律。在同一个习题中,不仅仅具有多种的解题方式,在一个解题方式中更是包含多种的计算方式,每一种计算方式可以解决多个小的问题,所以问题之间也是具有联系的[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找寻算法中所具有的特点,最终找到适合习题的解题方式。数学作为一个更加严禁的学科,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正视错误,不能将运算中所产生的错误归结到马虎中,从而放弃对这一错误的深刻思考,针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同学们多次进行自我询问“为何出现这种错误”,才能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四)加强学生的解题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的运算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具有很多种,其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运算过程的不规范,再结合粗心等原因,从而导致运算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错误。也会造成同学们出现,简单阅读习题后,认为习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进行实际的解答时,就会出现问题,并且出现错误。所以为改善这一状况的出现,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其学习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审题、分析等过程进行习惯的养成或者纠正,从而快速的解决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培养严谨的审题习惯。明确其中的条件,在确定好解题思路后再进行细致的计算。第二,培养好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中必须规范,保证内容的完全书写且清晰,避免遗漏。第三,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的作用是检验习题是否正确,也保证解题答案的有效性,尤其是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常常采用口算,但是错误率也会提高,所以进行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在进行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中,这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可以快速形成的,而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开始到结束。初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时期,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意识,并且发掘其自主学习的潜能,才能真正实现运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恒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以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中旬),2019(01):11+14.
[2]康晓灵.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运算能力发展目标解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蔡春雷.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高考,2018(25):120.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初中数学运算能力培育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905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