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萃萌、张姗姗
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 101112
摘要:“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一句名言。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可见,数学教育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畏惧的心理,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爱美天性表现十分突出的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顺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向学生揭示数学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小学生数学素养;促进作用
引言
习近平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是全方位的对人心灵的滋养,它是心灵的教育。新时代全面发展之“美”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应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追求目标。
1美育对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促进作用
美育,顾名思义,指的是美的教育与熏陶,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思进行简单理解的话,似乎只有文艺与体育才能实现美育的渗透。同时,也很少有人能联想到美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实际上,美育并非单纯的艺术教育,无论是教学领域上,还是教学形式上,美育教育的范围都更加的广泛,并非某种固定的形式。美育以理念的方式向各个学科进行渗透,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但逻辑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然而,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美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美育方式与种类繁多,例如,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以及数学的简洁美与对称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数学课堂的美育教育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想象力。
2美育在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2.1引导观察操作,感受数学对称美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对几何知识进行了螺旋式的编写。在低年级的教科书中,主要以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为主,着重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以及对称轴的变化规律,学会自主画图。而在中高年级的教科书中,则以认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前提下,发掘几何图形的特点并将其发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发掘出学生的兴趣特点,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秋天的风景图画,图画中无论是房子、电线杆,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或是路边的花儿与落叶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片中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经过观察,发现了图画中的物体具有对称性,正式的理论教学便由此展开。教师还可以通过折纸实践,让学生在折叠中初步建立对“对称图形”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的草稿纸,沿着一条边进行对折,感受对称的特点。
基于此,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把抽象化的数学名词变得具体形象,又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对称的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尽管教材的内容是死板而乏味的,但是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性的互动,让数学理论的学习变得有趣,运用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将几何的魅力尽可能地发散出来。如此一来,便实现了“以美启真,寓真于美”的教学目标。
2.2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数学美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时,正是体现了一种创造美。通过对数学美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形成了对数学美的理性认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对数学美的运用和创造。例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把梯形拼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这一创造美的过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积极的、高效的、可靠的。毫无疑问,人们追求美的动机促成了任何形式的创造,而审美教育则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追求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更应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2.3激活学生思维,感悟数学创新美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的创新美。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进行教学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创造美。这位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拿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快速计算出立体图形的体积。如果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物件,是否可以不借助尺子,就能推算出立体图形的体积?在短暂的思考过后,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如果我们有一个1立方厘米的立体图形,就可以推测出立体图形的体积。根据立体图形的计算公式,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它的边长都是1厘米。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测量出大立体图形的每一条边长,就可以推算出这个大立方体的体积了。”学生能够作出这样的回答,说明其已经掌握了立方体的运算规律。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体积的计算,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进行体积的计算。在上述实践操作中,学生一遍遍运用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又在实践中验算,既学习和巩固了体积相关的知识理论,又促进了个人动手能力的提升。接着,教师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体积单位的进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渗透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两者之间看似缺乏关联性,但在深度挖掘后会发现,两者之间不仅能相互补充,还能够相互渗透,产生效果满意的教育合力。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融入美育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还要从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加强美育思想与意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美育教学内容,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数学课堂所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1]孔令义.浅析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创设小学数学美育课堂[J].读天下:综合,2019(20):62.
[2]吴正上.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中华辞赋,2018(7):21.
[3]余丽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40):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