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 周永品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第6期   作者:周永品 刘燕 李伟 赵娟娟
[导读] 本文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建设也在加快。建筑工程的结构抗震性能,是衡量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作业中,如何确保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质量和建筑结构安全性,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尤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对材料、结构设计的要求更高。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必须将抗震性能考虑进来才能提升建筑工程建筑的安全性,减少地震给生命财产带来的伤害。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土范围内易发生地震灾害的地质很多,常常会发生一些小震级的地震,但不能因为地震等级小而选择忽视,地震是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但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且危害大,随机性强,不易察觉,如果建筑工程不具备抗震性必然会难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正因如此,我国建筑设计行业重点进行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与抗震技术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高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危害。目前我国对地震规律性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现有资料和经验,仍需要不断的努力研究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各个地区制定相应的设防标准。而现代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为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设计带来了很多难题,而如何有效避免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的影响,必须要最大可能进行抗震技术层面的积极研究,以期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抗震设计概念混淆
        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必须要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为目标,尽可能的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要想实现建筑结构的良好抗震,只进行抗震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充分确保建筑体的抗震能力,还需要增强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另外,还应当设计可以削减地震作用力的薄弱环节,从而尽量减缓地震发生的进度。
        2.2抗震设计验证不完善
        对抗震设计进行检验,也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主要有下述三种检验方式:①在地震发生后,对建筑完好情况进行检验;②使用抗震模型来开展模拟检测;③研究分析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在建筑工程中,因为其规模、结构较大,要想直接进行抗震试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可以先构建建筑结构模型,再对此模型进行测验,从而得出发生地震后建筑的具体情况。由于不同的模拟软件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模拟得出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另外,由于当前使用的预测技术不太成熟,因此导致抗震设计验证结果不太准确。
        2.3适用性问题
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是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方在进行抗震结构设计中,对施工现场的勘察及背景调研作业落实不足,会造成其抗震结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最终使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作业无效,并且出现返工设计及设计周期延长的现象。不利于项目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设计方案出现适用性问题,对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4整体性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为一项整体性的设计工作,因此落实抗震结构设计中的整体性控制,对建筑工程后期的应用安全及建筑工程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整体性控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应力设计不均衡、设计方案存在缺陷及工段间设计工艺差异化过大等方面。该类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结构抗震效果和安全性,造成施工进度延长,在施工中,也加大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工程造价成本。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抗震问题的解决措施
        3.1优化抗震性能,布设抗震构造
        要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对建筑的设计方法、建筑材料、基本功能、结构类型等重要要素进行掌握,并细致分析各个要素受地震影响的危险性。分析出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后,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优化抗震性能。设计师要摆脱常规抗震设计的限制,针对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强化设计,要在设计中做到具有针对性,不能套用固定的抗震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能、建筑结构特点做出针对性较强的设计,必须在设计中凸显灵活性和实用性。设计师要了解建筑的抗震性能需求,并联合关键部门针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计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针对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特点的建筑物,要综合考虑其结构的复杂性、不规则性特点,根据内部结构的特点合理设置抗侧力构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布设抗震构件必须执行个性化处理,要针对建筑物的不同结构特点制定相宜的抗震结构设计,提升单个建筑物的抗震水平。
        3.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熟悉抗震注意事项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设置多道防线的方法,分散地震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损害,利用多个分体系化解地震带来的影响,确保房屋建筑的大部分体系仍能有效起到抗震作用。可以采用多个延性分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体系。通过各个分体系之间的连接,支撑起房屋建筑的整个抗震体系,使各个分体系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设置圈梁时,宽度不小于190mm,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拉结网片应进行点焊,深入墙内部分不低于1m。在建筑设计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将剪力墙与延性框架结合,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构成稳定的抗震防线后,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地震也不容易导致建筑整体坍塌,而是会致使建筑中的某些分体系受损,但不至于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设多道抗震防线能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水平,降低建筑受严重地震影响的危险性,减少受大地震影响导致的房屋坍塌、建筑物沉陷等问题。
        3.3采用延展性较强,强度较高的建筑材料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与抗震结构设计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建筑物所采用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进行抗震设计时,要采用质量优良的建筑材料,根据不同建筑的使用要求和建筑地质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佳的抗震材料应该具备良好的延展性和优良的强度,只有满足这两点要求才能符合建筑设计中的均质性要求,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合格的可连续性基础。同时,房屋建筑材料在应用时也要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高度、地基情况等要素契合,所选材料必须质量优良且符合建筑结构要求。检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时也可以根据材料的质量情况去分析抗震性能,只有合理采用优质材料才能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当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所以很难提前预测防范。因此,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进步,也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体能够更好的抵御地震灾害。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要以安全、稳定为核心目标,对建筑建设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确定合适的抗震等级标准,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以此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叶昕.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235.
        [2]冯振.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建筑建材装饰,2018(22):215.
        [3]彭孝光,孙德峰.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4):220-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