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技术研究 王运通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第6期   作者:王运通 武晓辉 张书丽
[导读] 从多个方面开展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技术的研究,为隧道工程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设计合理的应用技术,为提高工程效益提出技术指导

        摘要:目前,我国的公路行业的发展迅速,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路(隧道)的建设,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交通方式之一,且道路工程的发展存在不可逆作用,因此要求严格把控交通工程中的道路隧道规划与其配套的公路设施。为了提高交通工程施工的质量,下述将对其开展深入的调研,从多个方面开展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技术的研究,为隧道工程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设计合理的应用技术,为提高工程效益提出技术指导。
        关键词: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力支持与开发,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公路隧道因在缩短翻山越岭里程、节省车辆运输时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可逆破坏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双重优势,在我国中西部多山或重丘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建设数量与长度也随之快速攀升,从2000年的1316处、总里程500.5公里,飞跃至2017年年底的16229处、总里程15285.1公里,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隧道最多、最复杂、发展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相对于平坦的露天高速公路,隧道空间近乎封闭且通道狭窄,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其内交通量、车速、车型、车载状况以及构造线性、照度等因素对交通安全的潜在威胁和交通事故发生的严重性、危害性。据相关数据统计,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发生率远高于洞外路段,某些地区或省份公路隧道内的交通事故率竟达洞外交通事故率的3倍以上。面对如此严峻的公路隧道交通安全形势,对隧道交通安全进行研究,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学者在隧道交通安全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并展望这一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今后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改造设计原则
        在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改造提升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公路隧道的特点,对路况进行分析,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提高隧道行车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至上,进行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规划统一的原则,及时发现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积极采取先进成熟的技术,在满足安全功能及性能的要求下,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另外,应针对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建设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对安全设施的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应借鉴国内外公路及城市隧道交通安全设置的先进经验,对公路隧道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提高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改造水平。
        2公路隧道事故一般特性
        提高隧道运行的安全性,应提高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施工。施工人员应根据现有隧道安全管理标准以及规范,结合公路隧道的实际情况,完善并优化设计中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标志、标线、护栏及引导标等安全设施。还应按照隧道工程的保护与管理、应急解救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引进国内外公路以及城市隧道交通安全设施的相关施工技术与经验,在对当前公路隧道进行详细调查与全面性分析之后,针对公路隧道的特点进行交通安全设施优化设计。对于公路隧道路段,由于洞口光线强度变化、驾驶员的适应性,主要安全隐患是车辆碰撞洞口、洞身以及车辆碰撞、追尾等事故。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提供良好的视线诱导、限制车速、禁止超车。而公路隧道由于自身特点,其交通事故特性具有一定特点。(1)驾驶人未看清洞口情况,车辆碰到洞口、洞身以及对碰、追尾等。由长隧道洞外进入隧道内的“黑洞”效应、由洞内驶出长隧道的“白洞”效应,使驾驶人眼睛发生10s左右的视觉损害,从而可能引发交通事故。(2)隧道内硬路肩、路缘带宽度与一般路基段的不一致以及隧道内高出路面的检修道都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3)长隧道内驾驶人违规操作或车辆性能原因导致的各种交通事故。长时间在隧道内行驶,会使人产生恐慌,从而影响驾驶人正常的加速行为。(4)车辆装载高度超过限值,撞上隧道洞门。(5)驾驶人视觉信息不足、行驶路线不易确认导致的交通事故。(6)公路隧道事故后期救援难度大,由于来不及抢救发生死亡事故;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时,指引不明确,不能及时疏散车辆、人群。



        3公路(道路)隧道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技术
        3.1完善公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蓬勃发展,建设物资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成品油在市场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带动了成品油运输行业的兴起,但运输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速度却达不到要求,限制了成品油运输行业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存在运输安全管理漏洞,使得意外事故频发,不仅威胁到运输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运输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相关数据表明,运输车辆管理力度不够,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缺失的重要体现。在车辆发生故障时,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而且运输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运输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施工企业与运输企业之间的协作管理,以及准入制度的落实,尤为重要,因此,相关企业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2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工作人员
        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不断地渗透到其他领域,改变了社会生产建设模式。在成品油运输行业,也同样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GPS定位技术,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有着重要意义。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控,来实现运输车辆的安全。通常来说,在GPS监控系统下,驾驶员在连续行车4小时后,就必须有20分钟的休息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引起不必要的损失。虽然目前GPS监控系统已经比较发达,但对人身体情况的检测还有所不足,不能够全面了解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部分运输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让驾驶员工作强度超过正常负荷,使得驾驶员无法维持正常的行车水平。因此,相关单位要加强对运输人员的身体状况监测。
        3.3强化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效控制人为因素
        在实际的公路运输中,生产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与运输人员沟通交流的责任,也负责运输任务的分配,以及帮助运输人员解决运输途中遇到的麻烦。这要求生产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沟通水平,能够保障运输人员的工作状态良好,不至于因为不良情绪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部分企业已经着手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目的是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其行为举止,能够维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来,真正地帮助运输人员解决困难。管理人员主要采取劝解的方式,不能够过于激进严厉,否则会适得其反,使得驾驶员产生逆反心理。从生产管理人员入手,能够实现强化运输安全管理力度的目标。
        3.4强化日常安全管控,为安全保驾护航
        采取更新每日安全晨会模式,注重实效及覆盖率,根据当日的配送计划、天气以及道路的情况,进行安全交代和提醒,对于因计划未能归场的驾驶员,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当日晨会内容利用短信逐车发送,并要求驾驶员进行信息收到回复。坚持组织驾、押人员学习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安全制度规定,通过法规制度的学习规范驾驶员操作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开展“事故反思日”和“安全反思月”活动,组织员工对发生的事故案例不断进行剖析,对事故案例进行自我反思,结合目前配送路线上的实际情况讨论规避安全风险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员工法制观念和安全理念水平。
        结语
        针对公路隧道现状交通安全设施的实际情况,根据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基于公路隧道自身特点及管理需求,对公路隧道现状交通安全设施进行了系统地调查、分析。结合隧道事故特性对隧道相关标志、标线、护栏、轮廓标等安全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对部分设施在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做了一定的尝试。在对改造提升方案运营一定年限后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今后的研究可对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改造提升方案逐步完善;并结合信息化改造进一步考虑与隧道监控设施等其他设施进行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提升隧道行车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杜志刚,郑展骥,李平凡.高速公路隧道出口视觉环境改善方法研究[J].公路,2016(8):145-150.
        [2]王延锋,王勇,李欣.城市快速路长隧道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研究[J].公路,2017(9):12-15.
        [3]王伟.长大隧道安全评价与安全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11):235-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