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安藤忠雄作品头大佛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第6期   作者:高汝昕
[导读] 在语构学层面对其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组构特点进行总结。在语义学层面根据符号能指所对其加以探讨,并从色彩、材料、光影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建筑符号意义的表达

        摘要:本文以安藤忠雄的作品头大佛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体系,对其建筑所表现的符号学特征从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在语构学层面对其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组构特点进行总结。在语义学层面根据符号能指所对其加以探讨,并从色彩、材料、光影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建筑符号意义的表达。在语用学层面探究其建筑符号传达过程以及影响。最后依据符号学理论对其分析所得,对我国建筑创作提出愿景。
        关键词:安藤忠雄;符号学;建筑;头大佛


        1.从符号学理论到安藤忠雄的设计主张
        在符号学里最为通行的理论体系有三个流派,分别是瑞士索绪尔理论系统,美国皮尔斯理论系统和莫里斯理论系统。这三个流派的符号学理论对构建符号学的理论框架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由概念和音响形象构成,概念和音响形象用术语代替便是所指与能指。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关于符号学重要的二元关系理论。皮尔斯将符号学进行延展,创立了普通符号学理论,适用于更为广泛的符号学现象。他提出符号在本质上是一种由符号自身、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项构成的三元关系。莫里斯将符号学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部分。语构学研究符号在整个符号系统中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在表达方式中的意义;语用学则研究符号的使用者对符号的理解、运用和使用效果。在这三个部分之中,语用学的范围最广,它包含了语义学和语构学,而语义学又包含了语构学,三者关系环环相扣。
        安藤忠雄的建筑借用现代主义形式对其进行批判改造。在他看来建筑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是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应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进行发展创造。在安藤忠雄看来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第二要素是几何形式;第三个要素是”自然”。这里是指人为概括的有序或无序的自然,借助光影来丰富其层次,使之与自然相融合。
        2.头大佛建筑所呈现的符号学特征
        2.1语构学解读
        语构学是符号学理论中最基础的部分,它揭示了符号要素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构成关系。将一座建筑整体视为由“语句”组成的文章,那么所有构成建筑物的单元符号则对应语言中的“单词”。那么建筑的语构学则是对构成建筑物的所有符号组合规则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这种语言的结构分类对建筑符号结构的分析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建筑空间是通过建筑实体的围合、组织而设立的,包括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按照体验建筑的次序,一般是首先看到建筑外观,感受建筑的外环境,然后再进入建筑主体,最终获取功能或精神的需求。真驹内泷野头大佛殿是在陵园中的纪念性建筑,建筑周围是大片的墓地。其建造过程是先有佛像,然后为佛像建造圆锥形山丘,山丘表面覆盖着薰衣草。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造型已经消失,从外观看就是一座长满薰衣草的小山。极具特色的地方是,在山丘的顶端可以看到大佛的头顶微微露出,给人以神秘感和探索的欲望。从外部完全看不到佛像的全貌真身,如果想参观大佛,必须要找到入口,再经过长达135米层次丰富的过道空间,才能进入佛像所在的大殿主空间。约135米的过道空间大体分为四部分,依次为:第一段开敞的直道、半封闭的沿水池窄道、第二段开敞的直道和封闭的隧道。进入入口后首先是一段开敞的直道,路的两边是成片的薰衣草;这段路直行的尽头是清水混凝土围墙包围起来的人工水池,围墙和水池之间就是过道,围墙除了四面的四个出口,几乎把水池和水池边的亲水过道同外界隔绝开,所以经过这一段通道,游客只能看到蓝天、水、清水混凝土墙以及水中的倒影;出了水池窄道后再通过第二段开敞的直道;最后进入全封闭约的扇形隧道,最终把游客吸引到佛堂大殿。



        2.2语义学解读
        语义学研究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即符号通过各种意指方式所进行表意的研究。对于建筑来说,其能指是指建筑的形式,由建筑的结构、形式特点、空间组织、表面处理等因素表现出来。所指是指通过建筑形式所携带的潜在或隐藏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美学意义、建筑文化、建筑思想、空间观念、功能表达以及社会意识,也可以指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商业目的和科技水平等。建筑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揭示建筑的意义。
        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有两种象征符号尤为突出,即清水混凝土和光影。他通过使用简单的材料,塑造空灵且充满诗意的空间。他认为“材料使用要尽可能简单,才能将隐藏在空间构成背后的设计意图清晰的表达出来”。他的建筑中使用最多的人工材料就是清水混凝土,这种材料体现出凝重、沉静的质感。安藤忠雄曾说:“我所使用的混凝土不是僵硬厚重的,而是均质轻盈的,能体现表面的质感,当它们与我的美学意识一致时,墙变成抽象的、无效的,达到了空间的最终限定。墙体的现实性消失了,只有其围合的空间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光线溢满了建筑内部,成为空间设计的线索。”
        2.3语用学解读
        建筑符号的语用学层面是分析建筑符号对使用者产生的效应,根据皮尔斯的说法,也就是分析建筑符号所的全释问题。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服务,如何准确恰当的阅读建筑、了解建筑是语用学关注的问题。
        安藤忠雄运用天井这一符号,对墓地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个佛殿完全没有传统佛殿的外在形象,而更像一个放置佛像的洞穴。进入佛殿前是一段扇形隧道,佛殿顶部表面是折板的形式,这样设计使光影的明暗更有层次。安藤忠雄舍弃了传统的建筑符号,颠覆了人们观念中佛殿的样子。传统的形消失了,但佛对人心的触动反而因新的形式有所加强。安藤忠雄在解释光之教堂时曾说:“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意人与自然的平等,在意人与宗教的平等。”所以在他的教堂中神父的宣讲席不是高高在上的,空间中人之间的位置和视野是平等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平等关系,教堂中、佛殿中的神或佛不需要华丽的衬托,不需要金银等贵重物品的装饰,只是需要对人心的触动。生者和逝者的平等关系通过佛殿的神秘性和纪念性体现出来。真驹内泷野头大佛位于陵园中,是用来纪念逝者的场所。他调动一切符号元素使生者沉思和感动,也是对逝者的最好纪念。
        3.结论
        安藤忠雄的建筑材料简单,造型简洁,深沉宁静,使人对其建筑空间的感受脱离了建筑本身,似乎他的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产物。他的建筑少了华丽的色彩、炫酷的造型、甚至少了某些功能,但是可以在他的建筑里感受到光、水、风等自然的元素。安藤忠雄的建筑不是要融于自然,而是使人感受到心灵和自然的对话。这在头大佛的设计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墓地作为纪念性建筑,使生者感受到了潜在的精神力量。隐约显现的佛头潜伏在自然的环境中,在曲折的过道后,豁然出现的大佛又是以黑暗中的蓝天为背景,天空又把具象的佛像引向了更广阔的自然。
        参考文献:
        [1]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齐欣欣.作为符号的建筑作为建筑的符号[D].大连工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高汝昕(1994.12—),女,汉族,美术硕士,研究方向:图像与造型语言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