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中的“田园风光” ——也谈小学语文田园诗歌教学中的山歌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志兰
[导读] 在小学语文学科所要教学的诸多诗歌当中,田园诗歌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
        李志兰
        广东省兴宁市岗背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所要教学的诸多诗歌当中,田园诗歌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这类诗歌风格淡雅恬静,用词洗练考究,诗词境界清丽优美、隽永悠长,令人回味无穷。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田园诗歌都蕴含着不同的意境。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田园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品德与健康的生活观念,本文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通过多元化的授课策略,浅谈如何高效开展小学语文田园诗歌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田园诗歌;人教版;教学策略

        田园诗歌多描述了农村自然景象,题材大多以牧民、农民、渔民的劳动为主。我国古代的田园诗萌芽于秦汉,出现于魏晋,在唐宋时期发展到巅峰。而在田园诗歌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者,比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李白、张志和、范成大等等。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创作出的田园诗歌也具有鲜明的差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田园诗歌,不能采用一概而论的授课方式,还应当针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来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
一、注重诗歌朗读,渗透情感体验
        田园诗歌大多韵律优美,读起来通常朗朗上口。比如盛唐时期的田园诗歌,由于当时社会逐渐趋于安定,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空前繁荣。田园诗作大多以山水作为载体,具有动静结合、用词活泼、情景盎然、意境优美的特点,十分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体验[1]。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渔歌子》的音频录像,让小学生伴随着音频节奏来有感情的阅读这篇诗词,学习这首诗歌的语言节奏,把握住其中流露的情感。随后在展开思考,比如“不须归”三个字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小学生阅读朗诵的过程引领小学生走入古人的内心世界,体悟张志和作者“诗中有画,画中蕴情”的诗境,引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江南美景的深刻眷恋,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怀,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情感运用技巧。
二、开展情境教学,展现诗歌意境
        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调动诗歌课堂的学习气氛,能够将田园诗歌中记录的场景重现。这样可以更好的带领小学生感受诗歌中承载的意境,以《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为例,针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句诗,有些小学生难以在脑海中构想出这样的景象,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展示艳日当空、花香沁人的美丽春光。让小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孩子们在欢呼嬉笑中追逐蝴蝶,于菜花群中失去蝴蝶的踪影,最终传来失望的叹息”这幅画面,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这份“和谐闲适、无忧无虑”的意境。由此,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每一句诗歌的含义,也能促进自身想象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乡村田园美感,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客家许多村子的村口或同学房子周围都有的"风水林",它是客家山村一种独特景观∶香樟、松树、枫树往往种植在村庄水口或山后龙脉上,郁郁苍苍,掩映着花草绿树的村舍、小桥流水的人家。神圣的"风水林",备受村民们的呵护,任何践踏它们的人都将受到谴责和唾骂甚至惩罚。这种文化传统,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客家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倡导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延伸向学生简介美丽的客家母亲河——汀江河的有关情况,这样在意境上就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经生活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中了。

通过这一渗透,学生就全面走进诗的意象中,同时又涉及了"环保"这一当今社会重大主题,可谓"一石二鸟"。
        正如客家山歌《梅州处处好风光》里唱的一样:“阴那山水透雁洋,灵光古寺柏苍苍,寺前二株生死树,奇迹流传有名扬。”这里形象唱出了灵光寺的特点 :神圣的"风水林"--生死古柏,备受众信的呵护,及引人遐想的关于《生死树》的电影故事,令人情不自禁地想亲往一游。
三、结合创作背景,加深学习理解
        田园诗人的作品通常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大多具有现实依据,并非凭空臆想。若小学生对这些田园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够详细,有时将对诗歌中的叙述描写产生困惑,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学生适当的普及这些历史资料,帮助小学生的提高学习理解的质量[2]。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作为教学案例,个别小学生会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提出疑问:小孩子既然不懂种田织布,为何不去学习玩耍,仍要辛劳的参与到劳动之中?从表面上看,诗歌中展示了夏日农忙与农村儿童勤劳天真的形象,但从本质上却主要反映了农民的困苦以及所遭受的残酷剥削。教师可以介绍当时官府巧取豪夺的社会背景,由于官府将农民全年的辛勤收成压榨的一干二净,为了保障全家的温饱,农家才不分老小,全部投入到农务工作中。小学生就会体悟到,表面上这首诗诗描绘了一派男耕女织的美丽景色,但却暗喻了底层农民挣扎求存的现实状态。
四、组织主题教学,建立知识体系
        同样属于田园诗歌,其中蕴含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比如东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作者的田园诗歌创作多蕴含着避世隐居的思想。而盛唐时期,诸国来朝,一派鼎盛繁荣的国家发展局面,所以唐朝田园诗大多以山水作为主要载体。而宋朝田园诗与唐朝的风格不同,宋朝的田园诗则更加看重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主题教学,将不同时期的田园诗歌总结到一起进行教学,帮助小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能结合相同风格的诗歌类型,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3]。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同为宋朝田园诗歌,就可以和《四时田园杂兴》建立主题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领略两首诗展现出的不同情景。比如前诗中展现了农家五口人宁静、美好、温馨的生活状态,诗句内容简单浅显,令人回味无穷。而后诗描写了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看似欣欣向荣、纯粹朴实,却蕴含着农民在温饱线挣扎奋斗的无奈与辛酸。再比如吕岩的《牧童》,描绘出了乡村牧童的生活日常,展示出赤子之心般天真烂漫的画面。而以此为学习主题,也可以适当拓展学习内容。比如与杜牧的《清明》,杨万里的《安乐坊牧童》组成学习对比。教师不必将教学目光局限在教材之中,同为描写牧童的田园诗歌,均展示了牧童不一样的童年生活。区分这些诗歌的异同点,可以积累小学生的诗歌品读经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结语
        小学生学习田园诗歌,可以感受农村大自然景物的美丽风光,体会一种安逸恬淡的心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洗涤浮躁的心灵。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田园诗歌,不仅要仔细剖析诗中描写风景的技巧,还要引领小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把握好诗歌中“景色”和“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了解到各个田园诗词名家的写作风格,抓准不同时期田园诗词的内在意向,获得触类旁通的学习感受。进而逐渐巩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闫娟.知人  诵读  入画  悟情——小学古诗歌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76.
[2]谢美玲.诗以涵情  歌以蕴美——小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60-62.
[3]沐怡冰.诗教结合  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求知导刊,2020(06):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