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娟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 637000
摘要: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前人智慧的结晶。诗歌不仅语言优美、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利用诗歌意境展开美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编者此展开一些论述,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意境;美育;策略
文学作品具有美育的功能,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很多诗歌作品通过文字营造出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学生们通过诵读与学习可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以及艺术美……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高中学业比较繁重,很多语文教师采取的诗歌教学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以理解与背诵为主,在通过诗歌意境进行美育方面并未做过多研究。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特点,诗歌教学也不是这种教条式方式能够指导的,而应当是一种春风化雨细无声的方式,这也是本文中所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的重要性
(1)诗歌美育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诗歌的魅力,通过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来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以及提升文化修养的教学目的。这是对以成绩为导向的传统诗歌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是我国语文诗歌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
(2)诗歌美育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诗歌作品,其成就与造诣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春秋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并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成形成了相同的特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研究与体会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对梦想的追求[2]。诗歌经过千百年的反复锤炼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意境艺术,这为美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无法绕开的一部分。
(3)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
诗歌美育可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反应,通过都诗歌意境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形象美以及思想美[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歌之美可以对学生起到强烈的熏陶作用,并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通过诗歌美育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起对美的鉴赏能力,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二、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
(1)充分注重教学的课堂主导性作用
受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学生们在理解诗歌意境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时就显示出教师主导的重要性。身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深度挖掘诗歌的丰富内涵,细细品味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咏怀古迹五首》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将作者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大背景都交代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颠沛流离的遭遇以及生不逢时的悲哀。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们再诵读文章便可以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由此还可以加深其对自己人生的感悟。除此之外,诗中运用精悍的文字不仅夹叙夹议而且掺杂对古迹环境的描述,可以引发学生对诗歌魅力的无限感叹……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提升诗歌美育教学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
(2)创设意境,融入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基于诗歌意境的美育教学应当适当融入多媒体技术教学,这样可以从多重感官来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号称唐诗中的巅峰,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这种想象奇特的“空明意境”绝非单纯的语言描述所能展现的[4]。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诗中的描写以图片、声效、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犹如置身诗画之中,这对于加深学生对该诗意境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如画般春江美景、作者面对江月发出的人生感叹以及游子思妇真挚的离情别绪……都会引发学生无限的畅想。
(3)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利用诗歌意境来实现美育,教师们除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积极创新多种教学形式。在古代诗歌本就用于吟唱,通过音乐可以将诗歌的韵律之美更好地展示给学生[5],而诗歌旋律与意境一般是相通的,可以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一剪梅》时,我引用邓丽君的《月满西楼》,通过凄美、愁苦的旋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颠沛流离与感情受挫;在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引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豪迈气概以及厚重的历史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除上述之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一种清新自然之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蕴含着一种动静结合之美;《关雎》包含着男女恋情之美;《沁园春.雪》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美,美在诗歌中无处不在。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诗歌意境完成对学生的美育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内容,这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培养学生高尚品格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文中很多观点都是编者的个人浅见,还有很多更好的观点与策略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
【引用文献】
[1] 王立秋.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 2018, 588(32):60.
[2] 马魁英.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策略[J]. 山海经, 2019, 000(003):78-78.
[3] 于乐红. 美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体现[J]. 教育艺术, 2019, 000(005):49-49.
[4] 黄敏滢.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分析[J]. 华夏教师, 2020, 000(007):68-69.
[5] 熊可嘉.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 000(004):0005-0005.
作者简介:蒲华娟,1985.09,籍贯:四川省南充市,女,职称:中学一级教师,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阶段古诗词鉴赏中的美育教学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