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左旗第一小学 010100
摘要:如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教学的关键。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视阈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阅读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学生教学水平。此外,如今在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核心素养入手,在加强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强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书籍类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容教学,而且还需要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的经费有限,可能无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进行资源整合,除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部分书籍之外,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提供一本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并在班级内建立一个班级图书馆,以便让大家共享图书资源。教师要进行阅读教学的开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有更加深刻、全新的认识。这将会改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固有印象,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进行转变。不仅如此,阅读教学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都与生活接近,学生能够读下去,这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利。学生在养成习惯之后会逐渐将阅读的激情投入到课本中。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学生会联想到很多的内容,这样课堂教学也不再枯燥乏味。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每周都为学生组织交流分享会,在分享会上,让学生来依次讲一讲自己最近阅读了哪些书籍以及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对于这种集体分享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积极参与进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比较高涨,肯花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是一场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其实也就是人与生活的一次心灵交流、灵魂的碰撞。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愉快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深刻体悟书中的生活智慧。并由书中的知识辐射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例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示儿》等课时要营造悲壮肃穆的气氛;上《找春天》、《燕子》时要营造清新明快的气氛;上《圆明园的毁灭》时要营造悲痛凄凉的氛围,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在拓展练笔环节,教师也可以插入恰当的音乐来营造氛围,让学生轻松创作。
二、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快读和精读两种阅读方式的结合。小学生语文阅读可能故事性文章比较多,对于故事类文章阅读可以先快速阅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在细读文章的细节部分,充分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经典内容和句子还需要摘录下来,以便随时回顾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教学内容,并将这种思维传达给学生,教师这种思维的传达会给学生造成第一印象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学生的思考方向,而间接禁锢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考方向,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此,教师要合理渗透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究问题,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未展开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相应的观念与态度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思考与感知之后,再合理渗透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对学生的观点与思维进行补充,让学生发现另一个思维世界。
例如: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课为例,这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自己人生态度的传递与表达。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深度剖析文章蕴含的意义,先通过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自身展开思考。作者文章题目中的“广场”是单一地指实际的“广场”吗?“路”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深度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谈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及探讨自己以后期望的路,通过不同观点的分享,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与观点,在想法的融合与交互下,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
三、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平台上感受到“自由”,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引导学生敢于针对教师的思维产生质疑,从而磨炼学生的独立能力。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指导,完善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传授学生知识,要通过相应的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吸收、思考、重构、创造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构建对话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大、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便于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应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
例如:以“陶罐与铁罐”这一课为例,教师不要直接对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剖析与讲解,要设法引导学生由文章内容产生思考,产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下自主去发现故事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你们在去市中心之前,会觉得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十分大十分繁华,在你们去过市中心之后,还会这样觉得吗?当你们去北京、或者上海旅游之后,你们会不会觉得北京或上海更加大、更加繁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对阅读教学内容感悟以及思考,会自己感悟出故事中的生活道理。
参考文献:
[1]杨慧青. 关注阅读,践行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 课外语文, 2018, 000(003):136.
[2]朱鹏宇.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 2017, 000(009):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