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因素的建筑构件细节分析考量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玲
[导读] 摘要: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对生存空间的关注,没有人不希望居住在一个环保的地方,绿色建筑概念应运而生。
        身份证号码:13063819820910XXXX
        摘要: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对生存空间的关注,没有人不希望居住在一个环保的地方,绿色建筑概念应运而生。在建筑设计时,脱离建筑所在的环境要素,与建筑之外的要素(如:朝向、位置、布局)格格不入,注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也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建筑和环境都将承受代价。因此,关注建筑构件细节的环境因素,必定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因素;建筑构件;分析;考量
        建筑业的主要特点在于发展迅速、数量庞大、消耗很多的能源,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废水、废气等,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来源。所以,绿色、环保、低碳成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我国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朝着绿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不断前进,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健康、舒适的产品和服务,减少环境污染不能不提上日程。同时,保护环境,也忠实履行国家“十三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规划目标。
        1 建筑构造的环境因素分析
        组织中凡是能与环境产生相互关联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等要素,构成环境因素。无论是这些要素给环境带来现实的还是隐藏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都称之为环境因素。外界作用力、人为因素、气候条件等都是影响建筑构造的外界环境因素,它们深刻地考验着现代化建筑物和工程结构物的安全可靠。建筑布局、空间和平面的组合、建筑立面的处理等,在设计师的脑海中反复琢磨;建筑材料的选用、室内外如何装饰、建筑居住效果,设计师无不在斟酌外界环境因素。
        2 建筑布局的环境因素分析
        建筑并非独立个体而存在,脱离了建筑所依赖的具体环境,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更是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建筑设计师结合建筑所处的环境,既要保证建筑安全,又要做到不破坏周边环境,惟其如此,建筑与环境才不会渐行渐远。例如,在建筑布局时,需要搜集建筑周边道路状况、车流与人流通行信息、场地地上与地下状况、区域气象特征、水文条件等信息数据,才能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首先,以地形地质因素为例来探讨。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带一般认为是理想建筑之地。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个牢固的地基,建筑会发生不均匀下陷、倾斜而倒塌,收集建筑所在地的地下信息,分析当地地质状况,是建造建筑物的前提条件,否则,建筑物质量无从谈起。由于地球表层的岩层运动从没间断,断层始终存在,难免产生断裂现象。如果房屋恰好建造在断裂带上,断层的错位运动导致房屋地下不够 坚实而倒塌。所以,房屋建造的一大忌讳就是山势陡峻的斜坡。主要原因就是陡峭的斜坡,崩塌、滑坡远超平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坎让人悬在空中,山中无遮挡,易于受风雨侵袭,变化多端的温度,不利于生命的休养生息。地势太高,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地势低洼处,如果遇到山洪爆发,容易淹没和水土流失,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在喀斯特地区,发生建筑事故多是由于地下洞穴的存在,让建筑物地基不可靠。即便在平整的地面上,如果地下部分 不坚实,建筑崩塌和倒塌事故发生也会大大增加,特别是松软的土壤、沙滩、胀缩强烈的膨润土上建造房屋,更加危险。气候、地理、楼群自身建筑形式都与建筑楼群的布局发生作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上述因素中,风向、朝向尤其值得引起我们关注。我国南方地区常年以南风或东南风为主,那么建筑的朝向自然是向南或便南。
        其次,再以建筑群布局为例。我们知道,建筑楼群是由一座座独立的建筑个体组成的,不能不考虑风和阳光进入楼群里,自然不可避免地思考风向和朝向问题。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在建筑楼群设计时,始终难逃东南风这个“魔爪”。在建筑楼群里,气压流动方向听从于主导风向,自北至南依次布局最高和最大建筑、逐渐变小建筑、体积最小的独立建筑。此外,不同的建筑陈设,如错列式、横列式、斜列式等,也可以调整建筑群的气流。
        再次,以建筑物朝向来分析。建筑朝向主要是指建筑的主要立面所面对的方向。建筑布局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建筑朝向。

由于建筑物的朝向关系到采光和节能,所以在建筑物面积不变且窗墙比相同情况下,为了取得良好的日照效果,需要布置更多朝南的房间数量。“坐北朝南”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提升日照效果。当然,最佳建筑朝向不是仅仅由日照决定的,还必须考虑通风。夏季,建筑需要散热,冬季,保持建筑的热量损失,通风都是必备的影响因素。风速大,通风好自然是建筑物的理想选择。由于我国夏季主要是南风,所以我国建筑最好的朝向是南向,这对改善夏季通风和房间采暖来说都是有利的。
        最后,分析室外空间环境因素。夏季要通风,冬季要取暖,建筑物自身构成内因,外因是室外空间,内外因共同朝着有利的方向作用才会让人感到居住舒适。在外部空间小的建筑物里,能够降低热量得失,便于人们调节对寒冷、潮湿和炎热的适应能力。反之,处于空间巨大的室外环境,周围环境趋向于自然环境,例如北方建筑物选择密集,正是由于北方冬天寒冷,密集的建筑物表层能够吸热,外部空间小,热量损失相对减少。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 热岛现象的产生原因。因此,需要开阔室外空间,增大夜间散热功能。
        3 基于环境因素的建筑构件设计策略
        (1)建筑平面布局要适应气候特点。气候对建筑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建筑平面布局前,建筑体所在地的四季风向、风力最大最小值、气温极限值和平均值、降雨量的最高极限和平均值等气候状况,都需要全面知晓,使得建筑朝向、通风和防潮、采光、温湿度调节、噪音降低等方面能够满足舒适性要求,又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
        (2)窗户设计要考虑热、光、风。建筑热量损耗主要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量(约70%)和门窗缝隙消耗热量两个途径实现的。围护结构的透明部分主要是外窗,因此,严格窗墙比对于建筑物环保节能举足轻重。窗的设计既要考虑面积、形状和位置,还要考虑采光与通风。避免阳光直射,通过间接方式引进阳光。例如,外下斜或外上斜窗户能增加反射光,减少眩光。低窗能提供较多均匀的反射光。总之,窗户的选择关系到营造光线舒适的居住体验并减少照明的消耗。此外,窗户也与通风休戚相关。在建筑物进、出风口面积相同时,窗户对室内平均风速的影响会随进、出风口的宽度增加有显著增加,但是,当窗开启面积足够大时(已达室内宽度1/3时),再增加窗开启宽度,通风改善就不明显了。研究发现,在同等面积的进出风口情况下,室内平均风速与窗户几乎成正比例关系,但是达到一定的极限值(窗户面积等于室内宽度1/3),窗户对室内通风效果逐渐趋弱。可见,窗户不是越大就越通风。另外,将进风窗口设置于地面上方1-2m处,是气流经过人们可以感受的高度。因此,在设计窗户时,排列形式关系到室内空气流通顺畅与否。是否设立挡板,在寒冷和炎热地区效果不同。高低窗改变昼夜间温差导致的空气流通变化。
        (3)外墙设计尽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厅堂、卧室、卫生间、厨房采用透明设计,室内没有光线黑暗、空气压抑的状况,不必使用照明设备和空调,节约能源;采用隔热砖代替黏土砖代替黏土砖,节省土地资源;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御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方面采光调节。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不能独善其身,学会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思考如何将环境要素融入构件设计中,趋利避害,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同时,让建筑自我调节,构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史磊,范意乐.节能及环保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综合体现分析[J]. 居舍, 2018(27):106.
        [2]张娟.基于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 2015(8):32-32.
        [3]沈德泉.基于环境因素关联性的建筑设计构思与分析[J].建筑师, 2011, 000(005):30-33.
        [4]王玉泉.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2, 000(008):196-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