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湖北荆州 431900
摘要:以农田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为主题,研究新时期农田综合整治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村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和诊断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田综合整治典型设计。另一方面,重点开展推进土地生态技术设计研究,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景观建设、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空间策略和农田综合整治任务,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田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乡村振兴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战略赋予国土整治新内涵,要求国土整治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推进,牢固树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理念,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当前,湖北省是首次全面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本次课题研究工作意在湖北省内整体开展农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对闲置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活动。探索解决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问题新方法、新思路,总结开展农田综合整治的经验和不足。
2 农田综合整治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倡导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干净的生存环境,更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文明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2]。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土地整治的过程也是项目区景观格局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区内原有土地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原位状态将被打破,从而对项目区内土壤、植被、水文、生物甚至地形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影响。土地整治实质上就是对土地生态系统的重塑[3]。
生态文明战略赋予土地整治新内涵,要求土地整治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推进,牢固树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理念,在“开源”和“挖潜”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土空间的复合功能以及生态人文等因素,从国土功能修复与提升的层面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发掘土地自然资源、农田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价值等功能,建立多目标的国土综合整治平台。
3 农田综合整治典型设计研究
3.1规划目标
农田综合整治,是指从过去追求新增耕地、单纯重视农地的生产功能转向重视农地的生态、生产和观赏的综合功能,以提高农地综合生产力,降低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为目标的土地综合治理过程。
1、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结合起来。建成“田成方、路通畅、渠配套、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耕作模式;
2、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对土地整治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规划,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稳定农业生产。
3、与打造精品旅游线结合起来。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绿色生态产业、人文旅游规划相对接,完善旅游线、绿色产业区与周边村落主要干道和区间道路的交通联系网,进行统一规划整理;
4、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青山、绿水、蓝天、香城”的生态环境定位,开展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论证,优化“田、水、路、林、村”景观格局,合理避开矿山开采区,控制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大保护,耕地大连片”的目标;
5、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借助农田综合整治对农村旧房进行系统改造,充分利用整合涉农资金,建设新的中心社区,新修道路、新修公厕、修建健身广场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置,促进农村绿化、污染净化、居住环境美化的三大提升,全力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3.2建设标准
3.2.1土地平整工程标准
1、土地平整工程
在确保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节约投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为本项目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讲,土地平整应满足耕地对自流灌溉和自流排水的要求;从细部来看,土地平整应符合农作物耕种的需要。土地平整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即完全平整和局部平整。
2、农田植物缓冲带
农田植物缓冲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主要在河道及陆地交接的一定范围内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在农田与河道之间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景观带。生态缓冲带规划种植意杨、紫穗槐和野花矮生植物组合混种,缓冲带播种期要进行浇水,直到大部分品种出土,后期要进行除草、修剪等工作,保证景观效果的完整性。
3.2.2灌溉与排水建设标准
沟渠采用天然石料或生态材料设计,沟渠尽量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改良,不强行取直。沟渠边坡采用缓坡设计,能使水位高低变化幅度减小,能降低对沟渠推移所带来的生态冲击。
沟路渠布置主要有二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沟路渠相邻布置,沟排一侧水,渠灌一侧田,路在沟渠中间。其优点是:灌水排水都方便;缺点是:沟渠占地较多,且下田不便。方案二:沟路渠相间分布,排水沟布置在耕作田块中间,排两面水,路渠布置在耕作田块一侧。其优点是:有利于排水;缺点是:对地形要求严格,只适用于特殊地形。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和现有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充分保证基本农田能够灌得进、排得出。
3.2.3田间道路建设标准
规划道路布局遵循以下原则:道路布局应与沟渠规划相适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以节省投资和节约土地;各级道路做好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通达便利,田间道应该与沟渠对应布设。
3.2.4村庄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结合生态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村庄的环境整治,形成“农村特色鲜明、村庄结构合理、公共服务更加配套、交通便捷畅通、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村容村貌整洁”的新农村。以“五整治、五提升”(整治农村民居、整治公共设施、整治道路绿化、整治生态环境、整治农村垃圾处理;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为基本要求,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4 结论
1、农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注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农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表土层和淀积层保护设计、土壤改良工程设计以及生态沟渠、生物池、逃生通道、生态净化池和生物栖息地等设计降低了常规土地整治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保护了整理区的原生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其他地区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2、农田综合整治作为一项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制度的工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还主要集中在增加耕地面枳和改善耕作条件上,忽视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认真编制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认真处理好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其发挥整体效益。
3、在我国,当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研究并不多,已有评价研究还是零散的、局部的、不成规模的,也没有专门的研究计划。农田综合整治的规划设计中,有关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的评价仅仅局限于加强了防洪设施建设,增加了绿化带面积以及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等的论述,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奇,师学义,王子凌,等.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91-394.
[2]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叶琴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探讨[J].北方农业学报,2016,44(6):127-130.
[3]朱虹,赵卉.论生态型土地整治[J].土地市场,2014,34(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