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运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胡昌兴
[导读]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安康市汉滨区汛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水旱灾害防治监测站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安康市汉滨区汛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通过雨水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为防汛部门搭建了较为完整的监测预警平台,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依靠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深入到村、组、院落进行宣传演练,使群众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常识,提高了公众对山洪及次生灾害危害性的认知程度、临灾应对、自主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增强意识”的目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运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以月河为界,北为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汉江横贯其中,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3645.91平方公里。辖2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425个行政村,100个社区居委会,6146个村民小组、34.24万户103万人。境内群山叠嶂,河流密布,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旱涝交替,降雨时空严重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799.4毫米,汛期极易出现突发性暴雨山洪灾害。自“1983.7.31”特大洪灾以来,全区共发生大的洪灾害10余次,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亿元,暴雨山洪灾害严重制约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山洪灾害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建设监测体系、决策支持、预警发布、群测群防为一体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对于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尤为重要。200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在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省市水利防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汉滨区2010年开始进行了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一期工程建设,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24处、自动水位监测站21处、视频监测站3处、简易雨量监测站1451处。2016年至2017年山洪灾害二期工程中,又对一期工程所建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调整自动雨量站24处,自动水位站21处;补充建设自动雨量站2处、自动水位站17处,自动测站供电保障64处,视频监测站点92处,视频改造站点3处;简易雨量报警器升级补充525处,手摇报警器6147个,无线预警广播525处,应急照明6417个,学校预警设施设备310套,旅游景点预警设备10套;补充大功率发电机55台,防汛报警器525台,大功率照明35台,救生衣3500套,抛投器170套。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以来,通过雨水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为防汛部门搭建了较为完整的监测预警平台,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依靠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深入到村、组、院落进行宣传演练,使群众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常识,提高了公众对山洪及次生灾害危害性的认知程度和应对能力,了解山洪灾害危险区域,熟悉预警信号和转移路线,提高老百姓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增强意识”的目的,从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开展山洪灾害防御演练,从队伍紧急集结、人员搜救、工程抢险、人员撤离等专项演练或相关区域、多种抢险救援力量联合出动的综合演练,切实提高防御山洪、洪水灾害和处置险情的应急能力,检验和提高山洪防御预案的可操作性并发现问题完善预案。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至2019年汛期,预警平台共发布各类预警短信12万余条,涉及各级防汛责任人达3000余人,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实现了“监测精准、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的目标,防灾避灾效益显著。
        二、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缺失,维护难度较大。一是项目规划初期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实施阶段准备不够充分,在制度建设层面没有立足镇村基层行政机构运行方式和现有条件来设计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日常运行制度,过于重视设备和技术本身,忽略了健康有序制度体系基层建设。在实际运行中,因基层机构变革,管护责任人频繁更换,导致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管护责任心缺失、缺乏有效的管护能力,无人会操作、无人看护,出现设备丢失、损坏、操作不到位等情况成为常态,导致系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是系统建成后无后续管护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依照水利部印发的相关经费测算技术标准,全区各类设备管护费、电费、维修费用每年需要170余万元,实际上县级政府每年只能解决30万元,镇村基本无能力投入经费,因此仅能保障自动化测站的运行,对大量的简易观测、预警设备无法进行维护。三是管理意识不强,大量的设备分散安置在基层村落,镇级技术水平、人员保障有限,遇到突发状况难以自行解决,甚至于群测群防制作安装的宣传牌、宣传栏等宣传设施在每年汛期结束后,版面都被辖区镇办以防火、扶贫、党建等内容覆盖。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各种设施设备相继进入老化期,加之大部分设备都长期处于户外环境中,设备腐蚀老化严重,致使维护管理的成本和难度逐年加大,建设成果难以长期发挥作用。
        2.资源整合欠缺,人员保障不足。一是工作力量保障问题。汉滨区山区镇办河谷较深、河道比降大,两岸群众居住相对较高,对河流洪水有一定的抵御意识和能力。但对主汛期因短时暴雨引发的突发性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且意识淡薄,这类灾害涉及国土资源职能,在工作部署安排中却是由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指导,在专业性方面仅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显然不足,但又未接入防滑监测系统,在防汛防滑指挥调度科学决策支撑依据方面显得单薄无力。二是基层防汛和应急队伍建设问题。近几年随着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和事务繁多,一身多职、一人多用成为基层常态,镇级的防汛和应急抢险队伍,主力是民兵和镇村干部,往往也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存在组织松散、专业性差、人身保障欠缺等问题,难以有精力、有能力管理使用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各类设备。
        三、解决办法
        1、加强后续运行维护投入,尤其是自动站的增添和更新,确保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及中小河流洪水预警系统能发挥应有作用,正常发挥效益。
        2、向上级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申请加大技术支持力度,由技术单位针对预警预报系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收集、再整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县级预警平台的修复更新维护,要编制相应的手册或技术文档下发。加强机房各类服务器管理,建立系统平台各项数据监测台账,促进系统管理规范化,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保障系统平台运行。
        3、积极争取资金与技术维护公司签订维护合同,采购必要的维修配件,每年汛前对出现故障的自动测站进行专业维护,确保自动测站上线率达到要求。同时向上级政府部门在宏观规划中建议明确建设方略,逐步加大投入,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加大制度建设、开发公益岗、增加人员配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待遇等方式打造一线专业的系统管护人员,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4、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尤其要考虑整合安装在基层的预警广播资源,通过摸排近几年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和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有目的性的向重点的沿河谷、毗邻水库的安置社区倾斜,按社区配发防灾村级无线级联预警广播,覆盖到所有重点山区集镇、社区、院落,由镇村专人管理;同时省市层面加大和三大运营商合作,促成基于气象、雨量监测动态的短信预警群发系统,弥补基础设施、人员力量、预警渠道不足,确保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系统发挥更大效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