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历史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并从历史课程和文化传承两个层面,探索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历史课程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一)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是什么?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钱穆曾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可见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会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竞争存在于世界的根本所在。学者章太炎曾说爱国主义好似庄稼,需要施肥、浇水才能成长,历史教育就是为爱国主义施肥浇水、作培植根的工作。因此,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无植根之处;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而成为空话。
(二)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民族精神自古就有,炎黄子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各自的民族情怀。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在历史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全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记忆。
二、历史教育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正因為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植之处,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通过适合人们认知习惯的历史教育方式实现,最有效的方式是历史课程建设和普及。
1、进一步定位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应作为国民教育各个阶段的必修课。若对本国的历史没有一定的了解,青年很难形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培育民族精神,应从加强历史教育入手,把历史教育摆在学生人文教育及综合素质提高的突出位置。
2、拓展丰富课程体系。学者王春亮曾对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行过考察,指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需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首先是历史课程”。此外,研究还指出,多数人认为当前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相对不足。现有教科书内容枯燥乏味,重知识轻能力,已成为历史课程中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障碍。
目前,高校历史课程中只有《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对高校历史教育来说捉襟见肘。因此,拓展和丰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往往设在省会城市,校园和城市周围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了丰富的社会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生动地展示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文化讲解、视频播放等形式,生动展示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先进事迹中得到精神洗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激励学生奋进。
3、打造精品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程,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不是以抽象理性的形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优秀的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地感受和体会。
三、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历史之中,同时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辉煌的历史鼓舞后人努力创造、延续辉煌。苦难的历史不是让后来人自怨自艾,而是激励我们在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摆脱苦难、走向新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同生,共同走过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深深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之中。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历史中体会民族情感、提升民族认知、感悟民族精神,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长期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集聚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地和创造地,将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更具根基与活力。建好主阵地,聚焦思想引领。将弘扬红色传统融入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以红色元素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阵地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
(三)将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之中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大学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群众性、灵活性等特点,通过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因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校园文化精神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校园精神学校的“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是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和共同信念。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精神的外化,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的校史、校风、校训在体现学校办学理想的同时,展示民族精神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启示和感染,起到陶冶情操和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才能深刻领会今天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重视历史教育中制约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因素,继续加强历史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从历史中追寻民族存在之根。
参考文献:
[1]郑师渠.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史学史研究,2015(01).
[2]张跃.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文教资料,2020(06).
[3]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Z].2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