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胡灿
[导读]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训盐城市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是盐城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关键词: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产业兴则城市兴,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多策并举,强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已初成规模,新兴产业主营收入每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为盐城市经济发展增添了长足动力,并积极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
        一、盐城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产业。盐城先后被列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城市和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沿海风力资源丰富,风电规划容量1470万千瓦,拥有江苏省70%风电资源。盐城已形成以华锐风电、上海电气、金风科技、协鑫风电等国内外行业巨头为核心的完整风电产业链。盐城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1400小时左右,拥有江苏省50%光伏资源,沿海可建滩涂地面电站3000兆瓦,华电尚德、中节能、天合、鸿海、协鑫、吉阳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盐城,900兆瓦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形成了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环节的产业链。
        (二)节能环保产业。以盐城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PM2.5过滤、复合除尘、脱硫脱硝除尘等成套装置及设备。节能电光源产业集聚了豪迈、日月、东林、亚明等龙头企业,建有全国首个节能电光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盐城市节能环保领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10个,先后获得国家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国家环保滤料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新一代移动通信手机、便携式通讯产品等智能终端为出发点,已建立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涉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相关领域。智能终端产业园已入驻赛博宇华、三鼎电子、峰汇智联等项目,产品涵盖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机,从硬件生产到软件研发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项目竞相落户、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大数据产业。已建成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制造业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江苏省第一个部省市合作共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江苏省内设立的第一个大数据产业专门园区。实现大数据载体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大数据重点项目数量超100个、总投资额超100亿元的“三个100”目标,先后招引落户华为、微软、阿里、浪潮等行业龙头企业30多家,大数据产业链重点项目100家,各类企业总数超300家,初步形成了大数据产业链条。
        二、盐城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从现状看,虽然盐城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程度与先进地区依旧存在差距,在新兴产业层次、集聚度、规模化、产城互动发展、配套服务设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我市产业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期,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相比省内发达城市相比,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产业培育相对滞后,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占比较小,层次不高。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领军型企业较少,对产业链的带动力不强。
        (二)新兴产业链条集群质量不高。几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缺乏横向整合,生产配套互补性较差,有的产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上下游的企业依然大部分布在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本地产品质量低,企业议价能力弱,盈利空间小,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
        (三)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新兴产业大部分企业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依靠引进国外或发达地区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同时,新兴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较低,创新研发团队建设缺失,部分企业严重缺少高精尖人才和自主创新的专业性人才,出现科研队伍断层的现象。
        (四)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欠优。市县区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各类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落实政策与实践结果存在差距。投融资环境不健全,政策补贴有限,不利于新兴产业进入对应市场的发展。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手续办理难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用工、用能、物流等生产成本较高,盈利空间有限;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欠完善,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和教育、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特别是产城融合发展差距较大。
        三、推进盐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方向指引,加强集群分类引导。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清晰明确的前瞻性、战略性考量。一是明确发展方向。

确立新兴产业迈向高质量,着力做好产业集群规划,实施“一产业一规划一政策”,个性化提出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措施和政策,创新一批、提质一批、引进一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突破。把盐城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带动性企业、集团,发挥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东方滤袋、国新新能源等行业龙头公司带动作用。要推进精准招商,围绕补齐产业链,重点引进一批引领型的产业提升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二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加快高端装备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各类专业园区培育,突出扶持专业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各县市区园区具有各自的主导新兴产业,突出“特色化、集聚化、创新化”,避免相互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促进产业与园区的良性组合与流动。同时,完善园区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园区及周边区域布局技术交易市场、职业培训、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及餐饮住宿等配套性服务。三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新兴产业项目招引,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新增长点。扎实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百亿级新兴产业链条建设,提升主导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拉动作用。每季度组织盐城市新兴产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确保每年都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达效,使产业集群发展各时期各领域实现突破,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二)强化创新推动,提升集群产业层次。自主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创新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在强化科技创新上,努力增加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团队,或者去国外设立研发机构。二是推进产学研。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与行业龙头、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推进与华为、南京大学、中科院等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地,加快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盐城高通量创新研究院等建设。三是鼓励自主创新。继续抓好核心企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优先支持产业集群内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的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的开发。
        (三)强化人才招引,集聚产业人才要素。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最为强调和依赖创新的产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度依赖性。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我市引进人才“515”政策,根据园区发展需求,个性化调整政策,强化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等各方面的措施,特别是注重研究性、专家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二是强化校企合作。深入落实盐城市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引导、鼓励和支持,推进企业、政府、科研院校联合的成果中试转化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盐城智造”“盐城创造”品牌。积极推动校企良性互动,强化盐城工业职业学院校、盐城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壮大发展,依托职业院校等平台开展“订单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用工和技能人才。三是加快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利用智慧平台实现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联网,加强劳务对接,吸引本地劳动力回流;拓展对外劳务合作,组织缺工企业到外地招工。用足用好本地科教资源的同时,加强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人力资源机构战略合作,加强引进高水平大学在盐设立研究院或分校,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才配套政策,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体系。
        (四)强化机制推动,优化集群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推进机制。要建立健全“主体明确、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机制,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及时了解和把握发展的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指导和调度产业集群工作推进。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多证合一”等企业服务便利化改革;通过绿色通道、集中审批会等方式,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各类手续办理;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测和窗口服务活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三是加强产业引导。要支持鼓励集群企业加强合作,促进集群内企业形成供应链关系和整体宣传营销。同时,构建“国外研销、盐城制造”“上海研销、盐城制造”“上海飞地研发”等模式,鼓励企业采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集群分工协作,要引导优势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乃至世界新兴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体系。
        (五)强化政策支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政企银”合作投资新模式,设立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基金,加强金融经济政策研究,深入企业开展宣传解读,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省、市各项金融经济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企业技改、龙头培育、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突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独角兽企业”激活市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二是强化用地保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各类产业园区扩园调规,要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三集”原则,优先保障新兴产业项目用地,提前谋划用地,规划预留,分期供应,切实避免“圈地”闲置现象。三是优化融资服务。政府坚持金融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发展原则,创新金融政策组合,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简化审批、增加规模、帮助新兴企业发行债券和推动上市等途径,扩大盐城市信贷融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盛朝迅.从三个维度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J].中国发展观察,2020(Z5):41-43.
        [2]付荣华,赵文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1):46-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