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胡韵仄
[导读] 摘要: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技术方法和低影响开发建设内容。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技术方法和低影响开发建设内容。从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水源治理规划、引水治理规划、沉砂治理规划、输水工程建设、退水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挖掘水景观与水文化,实现“水利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设计”思路的转变,为城市中小型河道综合整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
        城市河道能够涵养调蓄水资源,改善区域小气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丰富景观格局,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绿道”也是滨水景观表达的良好载体。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河道水质趋于恶化、景观效果日渐缺失,研究河道景观合理配置和恢复滨水自然生态群落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作为长江和东湖的生态走廊,将东湖港作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底线,东湖港生态廊道构建不局限于一条绿色廊道或生态绿带,而是以河道为依托的市域生态空间,修复与拓展河道两侧的生态空间,从区域协同的角度串联生态资源,构建多尺度的生态网络体系。在100~140m的廊道宽度上,形成“水域蓝网”和“生态绿网”两网交融的廊道系统。水域蓝网:东湖港既是大东湖水系生态引水的重要进水通道,也是青山组团和武钢工业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长江与东湖的水体交换为江、湖之间物质交流奠定基础,既是稳定水生态系统的需要,又是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平面上重塑河流健康自然蜿蜒形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增设洲岛、弯汊,避免河道过分渠化,通过营造地形地貌、植被系统模拟湿地、洲、滩、岛等多种生境,增加水陆消落带边缘效应,根据梯度的变化自我完善分布,为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提供栖息地。渠底疏浚后结合地形进行重塑,采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卵石护底,塑造深浅不同、变化多样水下地形;将碎石和砂土作为生态挡墙预留空隙的填充物,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随着时间推移,水生动、植物均能依附卵石及生态块预留空隙良好生存,为水下生态系统等功能提供良好的外部生境环境,进而增加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抗侵扰能力,使江湖水、陆生物交换更加频繁,完善多维生境的构筑。生态绿网:以水系生态廊道为契机,沿港渠营造良好的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环境,将各种生态效应输送给城镇,并将各类城镇建设单元相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空间结构,增加与其他交叉廊道生物交换的几率,进而推动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运用不同层次不同品种的乔灌草相结合,构成比较自然粗放的植物群落,通过种植深根性、根系发达植物,达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立体植物带跟城市绿地衔接,形成相对封闭式滨水环境,不仅有利于空气净化、噪声降低,还有利于亲水空间的营造。低矮的草坪、灌木不仅能为昆虫、爬行类等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乔木与低矮植被按照错落有致的景观美学要求形成对比和参照,以色叶乔木为骨干树种,搭配浆果类灌木,以及低成本养护的观赏草和耐阴藤本,为廊道中飞禽内生境系统提供筑巢栖息和觅食的场所。挺拔的乔木能有效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能为高峰期的径流缓解压力,以空间换时间,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这种植物群落的建立,在东湖港构筑成沿港渠的生态屏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水体生态发展,恢复河道生态廊道的体量        与连通性,形成滨岸带复合生态圈,形成连续富有生机、活力、可持续性的生态绿网。
        二、水源治理规划
        水源作为嘉善县嘉善塘生态景观河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其开展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的。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区域的主要水源包括:地下水、矿井水、水库水等,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发展趋势,可选用临东区域的水库水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主要利用东干渠对水源进行引流,在该区域农作物种植期间,浇灌采用统一引水的方式,按水源治理计划从嘉善塘河坝一带将水源从临东区域途经市外,经过多个引水点,对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可实现农田的灌溉。根据嘉善塘水源的特点,解决水源流失的问题是水源治理规划的主要方向。由于水源地区所占的耕地数量较多,且降雨较集中,可采用将水源传输速度控制在由急至缓、方向由高至低的治理措施,结合坡面的倾斜坡度,同时进行退耕还田的治理方案,确保水源的数量。对嘉善塘部分生产项目进行有计划管理,控制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的水量,及时地替换影响水源质量的生产设备,不断吸收现代化技术对嘉善塘部分工厂的生产技术进行有效的改进,规范化地实施对应的生产流程。对嘉善塘居民生活排放的垃圾进行无污染处理,降低排放到水源里的污染物,实现在源头上解决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路网逐级完善
        1.城市交通
        (离水)、景观交通(近水)和水上交通(临水)河道景观体系中的道路按照与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城市交通(离水)、景观交通(近水)和水上交通(临水)。城市交通,离水域尚有一定距离,包括水域周边的市政道路,以及用于连通城市与滨水绿地的通道,如接驳市政道路的游步道、非机动车道等;景观交通,位于滨水绿地内,通常以园路、汀步等形式展现,灵活穿梭于绿地和节点之间,连接各个空间,使游径路线丰富多样;水上交通,如亲水栈道、桥梁等构筑物,是游人与水体最接近的通道。城市交通、景观交通和水上交通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城市交通为基础、景观交通为主体、水上交通为特色,需分别进行专项设计。对于河道周边市政路网与接驳道路,可突出对滨水景观的引导功能,打通内外联系;对于园路、汀步等绿地内的步行系统,重在提高便捷性和通达性,并适当添加自然属性,使其与周边环境融合;对于栈道、桥梁等易于成为核心标志的构筑物,则应充分发挥美学创造性,打造水景亮点。
        2.河道路网近期和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一般只包括河道本身及周边滨水绿地内的交通设计,配合外围市政交通建设,与河道的生态综合整治同步进行。远期规划将河道周边各类交通资源整体纳入考量,形成以河道为交通活动中心,逐步向外辐射的通达路网。条件允许时,甚至可在城市开发之前就完成滨水立体交通部署,提前进行地界整合与功能划分,有效提升区域活力和用地价值,彰显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软化河床堤岸
        生态护岸是植物生态学与环境美学结合的产物,能够起到缓解水土流失、改善气候条件、增加观赏性等作用,相较传统护岸而言,人工结构占比较低,自然属性突出,对周边水环境破坏较小,可满足低影响开发总体要求。生态护岸类型众多,抗冲击能力由低至高可以分为植被护岸(植被种植在坡度较缓的河岸)、网格护岸(植被种植在驳岸挂网孔隙间)和墙式护岸(挡土墙表面添加植被混凝土,提供植物生长基质)等,需依据现场气候、水流速度、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进行选择,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从自然资源(石材、木材)、新型材料(石笼、植草砖、防腐木)、结构基础(生态砼基础)等方面开展绿色护岸设计,完成岸线景观美化。
        结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开展了嘉善县嘉善塘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生态景观河道治理是一项相对系统性的工程,在后期的发展中,将逐步完善绿化带的建设,所以,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功能恢复为前提,科学运用景观美学思维,配合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治水与活水同步,开发与恢复并重,把城市河道打造成清洁通畅、风光怡人的景观绿带。
        参考文献
        [1]王文君,黄道明.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4):142-146.
        [2]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1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