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时事政治关注度的探究——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丁六申
[导读] 摘要: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已成为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途径。

        身份证号:33068319950726xxxx
        摘要: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已成为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途径。新媒体视域下,笔者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时事政治关注度调研。结合数据分析,探究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政治关注度上呈现出的特点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时事政治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究提升路径。笔者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群体中开展调研,通过线上线下共发放了505份调查问卷,收回503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随之开始具体分析。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时事政治关注现状分析
        1.1对新媒体的认识及使用习惯
        “新媒体”已成为流行名词,伴随着媒体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也是新媒体。而当下所说的“新媒体”指的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1]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根据实际回收的500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87.3%的学生表示每天都在使用新媒体,其已与生活密不可分;48.5%的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达3小时以上。在既定特点中,大学生们更加关注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个性化。
        表1  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频率
 
        表2  未来提升对时事政治关注度的可能性
 
        1.2对时事政治的关注途径和关注度
        媒介变迁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全面而又深刻,调查中,高达91.8%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时事政治,7.2%的学生是将广播电视作为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渠道,只有1%的学生采用其他渠道了解时事政治。而访谈中发现,在网络媒体当中,学生比较偏向于使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主要是考虑到新媒体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和“无屏障性”。
        1.3关注时事政治的原因                                                                                                                                                                                                                                                                             调研结果显示,71.3%的学生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情况,了解当前局势;27.67%的学生处于专业学习需求关注时事政治;还有3%的同学因为受人际关系影响,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青年大学生关注祖国现代化建设及国防建设,己具有较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一些客观因素介入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领悟。其中,[2]当一个热点时政引起青年大学生关注时,近53.3%的同学会主动了解此热点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大多数学生更习惯以个人角度关注,注重自身现实利益,对现实负面新闻的关注度较高。
        二、当下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存在的问题
        2.1受专业影响大,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利性
        调研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文史类专业学生比理工类专业学生对时政关注度更高且有更加系统的认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文史类专业学生本身对文字阅读具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知识结构与时政认知的关联性也更为密切;二、文史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考核中本身就涉及时政知识,而时事政治课程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说往往是公共课,学生重视度低。
        分析大学生时政关注动机测评结果:时政关注内容类型方面,大学生关注比例依次为文体类56%、科技类43%、民生类37%、党政类27%等,由此可见学生偏向于关注趣味性较高的时政新闻;关注目的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等考试需要占比48%,获取有用信息促进自身需求占比41%,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仅占比11%。综上,当下大学生往往基于切实利益、专业需求、个人发展去关注时事政治,存在着现实功利性。
        2.2浅层次阅读,缺乏独立判断
        调查中,68%的学生表示“自己关心时事政治,但大多是浅层次阅读”;17%的学生表示“关心时事政治且往往会认真阅读与深入思考”;而剩下的15%的学生表示“偶尔或几乎不关注时事政治”。此外,在关注时事政治过程中,“只看标准”与“简略浏览内容”的学生占比达63%,“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占16%,“会深入思考与判断”只占21%,可以发现,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缺乏对信息的再加工与深入思考,这一结论也符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
        基于上述结论,笔者通过对几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由于大学生在接收新媒体时政信息时缺乏深入思考与自我判断,存在盲目性,进而出现跟风行为。“我一般关注和转发的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自媒体平台,我比较信赖他们所传递的新闻真实性。”“我也会转发一些新闻,直到看到后续的辟谣才知道是错的,主要看到大家都在转,我转发时也没有经过太多的深入分析。”
        综上,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思想状况具有以下特点:大多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获取时事政治信息,接触频率较高,但是主动性不强且缺乏深入思考与独立判断。
        2.3局限于理论学习,分析能力不足
        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高校注重时政教育是必然趋势,通常开设了专门的时政教育课亦或是贯穿于思想政治课中。但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两山理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时政基础性内容,存在依赖于自身生活经验认识“中美贸易战”问题,未能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科学判断与深入分析时事政治。此外,一些学生们表示时事政治考试考核一般比较容易通过,临考前会对相关知识进行快速记忆,但一般过后便会忘记。
        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认知存在错误,固化地认为只要快速、单向性地了解即可,于是偏向于关注时政理论的重点信息并进行记忆,而在这过程中,会忽视许多细节,缺乏分析。二是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已经逐渐习惯于高校时政教育模式,常常是被动地接受着理论灌输,在记忆和背诵时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4存在价值观偏差,知行不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国内外大事,心系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同时也显露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之新媒体多采用UGC,内容鱼龙混杂,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思潮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权力意志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大肆侵入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譬如,现阶段有一小部分同学出现将国家梦、民族梦放置于个人梦之后的情况,在知行上达不到一致。具体来说,他们在考虑问题、分析时事政治都从自我切身利益角度出发,没有大局观,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中国梦。
        三、新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时事政治关注度的对策建议
        3.1促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效互动,完善监督机制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度方面。进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以“规范化、系统化”为目标加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与监督,做好源头把控,以生产、发布、推广真实可靠的时政新闻,净化网络宣传环境,增强网络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具体实施中,学校应积极协调和统一各行政部门与二级学院,建立健全信息发布、网上舆情动态调查和反馈机制。此外,要积极发挥专职思政工作者的作用,更广泛地联系学生,及时通过个人新媒体社交平台关注舆情动态并进行疏导。从而,也能够将时政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规避或弱化不良政治信息潜移默化地混淆、动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信念,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其社会责任担当和成熟人格。
        3.2加强新媒体思政教育载体建设
        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渠道和阵地,加强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强化教育功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单向信息传递网站如共青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委员会官方网站;即时通讯如微信、QQ、微博、线上信息通知平台等;社交网络如贴吧、大学生在线等。单向信息传递网站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传播时事讯息,但是影响力较小且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综合网站、社交网络以及微信、微博等具有更大的受众面,同时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高校应结合媒介发展和自身现状,加强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建设,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促进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另外,用好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其内容丰富、公信力强、形式多样,对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3.3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高校的时事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常规设置的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需要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国情、省情、市情、校情”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现实的认识水平,从理性上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一是可在学生活动与生活集中区域,建设大学生读报点(或电子读报屏) ,或者开展报纸赠阅活动等,提高主流报纸的阅读量; 二是利用好高校广播站、电视台,开办接近学生、受学生欢迎的固定时事栏目,在特殊纪念日,开展为大学生送书送报送杂志等活动; 三是开展“热点问题形势报告”活动,邀请著名学者、热点问题专家开展热点问题辅导报告,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多采用读书会、沙龙等形式。
        3.4推动建立高质量的网络思政队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因此,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网络业务水平又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具有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熟悉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充分认识新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特点,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关注国内外发展局势,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3]通过主题班会、媒介素养课程等引导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理性分析和辨识各类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在各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号召和督促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培养学生对个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此外,学校应定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新媒体学习机会,提高新媒体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还应加强运用符合时代特色的话语方式方法来分析讲解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和话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震宇.新媒体时政新闻传播优势探析[J].记者摇篮,2018(10):28-29
        [2]吕曼,杜晓兰.网络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4,(4):125-128.
        [3]郑天通,谷文辉,邢晓丹.高职院校新媒体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4):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