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以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巩海东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历史教学最终旨归,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巩海东
        (广西百色高级中学,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历史教学最终旨归,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本课试图以“东京审判”为视角,通过历史倒叙的方式展开教学。意在以家国情怀的培养为主线融合历史学科五大素养,关注能力提升,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家国情怀;抗日战争;东京审判
        2017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阐述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如何通过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学立意来重构抗日战争,从而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落实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就成为笔者思考的重点。基于对课标的认识和广泛阅读,本课最终确定从“东京审判”这一视角出发展开教学。我将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通过课本阅读能说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课堂学习能对东京审判中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言行细节作出简单合理的解释;能对有关抗战和东京审判的不同历史观点作出基本解读;能站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思考并论证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对日本战犯惩处不彻底的原因;能通过反思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下面,我将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呈现。
        导入环节:展示图片梅汝璈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荣誉证书。
        [设计意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这个具有时代性的奖项引入,能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很容易过渡到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时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最美奋斗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出的表彰称号。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过程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那么梅汝璈是什么人?他何以成为“最美奋斗者”?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材料。
        展示梅汝璈和东京审判的背景资料:略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资料的简单展示,有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历史情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卑微”的尊严——梅汝璈东京观察
        细节1  换装赴日
        材料  4月20日星期六
        今天是我到东京的一个月的纪念日。虽然仅短短的一个月,我却觉得很长。有几件个人的小事似乎值得记一记。……我在国内没有蓄过须(只有前年春季病后留过一次,不久便剃掉了)这次离沪时才决定蓄它现在已经长起来了,而且每个星期要到帝国理发店去整修一次。
        ——梅汝璈《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问题:梅汝璈为什么会在自己的日记里特别提到留胡子,有何深意?
        材料解读:梅汝璈当时只有42岁,是所有法官里面第二年轻的人。他作为中国派驻日本参加东京审判的法官本身就是这个国家的代言人。他早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分别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长时间身处国外的人,他对别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对中国人的看法最是敏感。所以他留须更多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信赖感和尊重。对于一个饱经凌辱的国家而言,作为战后五大国之一的形象在国际舞台这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本质上体现了他以国为先的处事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细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细微处体会理解梅汝璈的行为,理解什么是中国人“卑微的尊严”。同时,也能感悟到注重个人形象也是爱国精神的一种体现。
        细节2  座次之争
        材料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即1946年5月2日下午4时,法庭要做最后一次隆重的“彩排”。彩排前,一场尖锐冲突爆发了。冲突是由法官们的坐次安排引起的。这天下午4时,卫勃庭长宣布:法官坐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苏、法、加、荷、新、印、菲。并说这是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的。卫勃宣布后,中国法官梅汝璈当即表示反对:“这个安排是荒谬的,我绝不接受这种于法无据、于理不合的安排!说完,他愤然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法袍,退出预演,以示抗议。……10分钟后,卫勃第三次来到梅汝璈的办公室:“梅先生,你胜利了!兄弟们同意你的意见,预演就按受降签字国次序行。” 梅汝璈这才又脱去大衣,换上法袍,走出自己的办公室。预演仪式立即开始,这时已经是下午5时了。                            
——王恩收《他为中国人赢得尊严——追记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
        问题:
        1.你认为中国应该排在第几位?请说明理由。
        2.梅汝璈为什么要争座次?审判长的安排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什么最终梅汝璈能赢得胜利?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具有明显的梯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一个问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第二个问题设计一方面在于突出梅汝璈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据理力争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方面在于让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理解当时中国虽然作为战后五大国之一,但影响力却非常有限。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第三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中国抗战的意义,希冀学生能通过课本学习解决新情景下的具体问题。
        第二部分:艰难的审判——证人、证言、证据
        细节1  时间界定
        材料  东京审判前夕,负责起诉的检察官们产生了一个重大分歧,那就是:战争的主要责任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犯罪活动的?
        一种意见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一种意见是: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
        一种意见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一种意见是:1928年(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事件)
                                          ——根据《爱国主义丛书——梅汝璈》整理
        问题:
        1.你认为以上时间界定较为合理的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2.第一种意见可能是谁的主张?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时间表达的区别和意义,深化学生对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理解时空环境对历史认识的重要性。
        细节2  艰难的质证
        材料一  首先被唤起立答复的是荒木贞夫。这个有点驚不驯的老家伙很不舒服样子,口里叭叭咕咕说了好多句的。“我活了七十岁,从未犯过对和平人类之罪,或任何被控的暴行。荒木过后,其余的都似流水般的说个“无罪”。松岗洋右毕竟洋派些,虽然他病得像要死的样子,他用并不很好的英语说了一句“Not guilty to all and every count”。
        ——梅汝璈《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材料二  明思兄(中国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检察官)这几天很感痛苦,因为中国所能提出的战犯证据实在太少,而论理说日本侵华战争至少有十五年之久,我们可以提出的证据应该是最多。
        ——梅汝璈《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材料三  “对于一个遭受日军侵略长达14年的国家,向法庭提供的日本罪行证据仅有约130件,相较于法庭接受的3686件证据,不足5%;除2391件为国际检查处提出外,余下1295件为各国提出,中方也仅占10%,证据材料确实是非常少。
                                  ——刘萍《国民政府之日军罪证调查问题再考察》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战犯认为自己无罪的可能原因。
        2.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侵华罪证。
        3.假如你是当时的检察官,你会寻找哪方面的证据,为什么?
        材料解读:由于当时中国是大陆法系,大陆法系注重法官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东京审判并没有进行充分研究重视。但是,整个审判过程是按照英美法系来进行,英美法系注重证据,这让整个审判变得非常艰难。
        [设计意图]前一个问题针对前两则材料,后两个问题针对最后一则材料。通过这个具有冲击感的材料呈现,意在引发学生对历史证据的思考并对整个审判过程的艰难性有一个直观认识。问题三的设计,目的在于回应2017版新课标史料实证水平1和水平2,即学生能够区分史料不同类型,认识其不同价值;能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并提取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
        细节3  “说不清”的数字
        材料  东京审判的《判决书》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作出了“20万人以上”的总体估计,但国际学术界对东京审判的判词所认定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存在不同的解读。
                                —— 刘燕军《东京审判研究:概况、问题与思考》
        问题:你认为人们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做出不同解读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设计意图]所有的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历史解释。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解释的主观性,辨识不同的历史解释及其异同,分析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并进行评析。
        过渡:通过我们的分析,南京大屠杀的数字真的说不清吗?显然不是。但是人们之所以对此存在争议,最主要原因仍在于证据不足。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历史研究,才是实实在在的爱国。
        第三部分:伸张的正义——东京审判的遗产
        材料  在东京审判的28名被告中,有两名在审讯期间自然死亡,一名被送往精神病院,其余25名均被判有罪:7名被处以绞刑,16名被处终身监禁,两名被处有期徒刑。
                                   ——《东京盟军最高统帅部特别通告第一号》
        问题:日本右翼势力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正义”,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思考东京审判的深层意义。
        材料  1948年11月13日,日本《朝日新闻》的一篇社论说道:“东京审判的判决对于日本历史和世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和平决心的世界性表现,这个决心可以由战胜国和战败国共同拥有,它也是在相关国家中进行实践的誓言。”
 ——[日]田中利章、[澳]蒂姆-迈科马克、[英]格里·幸普森编《超越胜者之正义》
        材料  东京审判彻底否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在1928至1945年间的侵略战争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它比(二战期间的反侵略)战争更具有长远意义的清算,因为它动用的是法律,而不是军队。”               
                                  ——郭小鹏《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日方和中方的史料综合呈现东京审判的意义,更具说服力。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东京审判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文明与进步” 。
        第四部分:遗憾与反思——东京审判与中国的未来
        反思1  东京审判的遗憾
        东京审判也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一)未能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
        (二)没有追究垄断财阀的责任。
        (三)对日军用细菌化学武器残害无辜群众的罪责追究不彻底。
        (四)对日军在华制造的惨案追究不彻底。
        (五)对战犯的审判和追究不彻底。
        (六)对战争赔偿的解决不彻底。
                                        ——根据何天义《东京审判的反思》整理
        过渡:大家通过以上阅读发现东京审判非常不彻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一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后来由于美国的战略政策变化,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出所谓“战犯假释”指令,之后把岸信介等甲级战犯释放、减刑,后来又撤销各种“褫夺公职”的法令,使战犯和被清洗的人又重新担任公职。以岸信介为例出狱不久,就组织合并成立了日本最大的保守党自民党。
                                                     ——何天义《东京审判的反思》
        材料二  国民政府对战后审判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起诉书中,我国(中国)诉项虽占暴行(日军反人类罪行 )项目中约半数之行动,但所提证据,则不足道。除南京屠杀外 ,其他汉口长沙广州衡阳桂林柳州等项下,证据几等于零。”国民政府高度依赖美国,从未将天皇列入战犯。此外,由于国共内战的需要,对以冈村宁次为代表的侵华战犯免于起诉。这些都表明,国民政府对于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郭小鹏《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及其影响》
        问题: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比,找出国民党和美国在东京审判中的共性,并分析其原因。你认可国民党的做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站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在对待日本战犯上的共性,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历史解释。同时,后一个问题设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和分明的爱憎意识。
        反思2  中波对二战的反思对比
        材料  
        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片
        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订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将“侵略中国”的记述改为“进入”。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当年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
        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问题:根据以上中波对比,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过渡:大家看看,当上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华沙之跪向世界宣告德国人对历史的态度的时候,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做什么。请问,今天我们拿什么告慰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千万英灵?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长时段和大视野来观察和审视中国对抗战的反思,从而从这种强烈的冲突中反思并汲取历史教训,并思考未来的我们应该如何担负民族责任。
        材料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梅汝璈
        过渡:过去已然过去,未来仍可期,让我们齐声朗读习主席的一段话共勉。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我呼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告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这是我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 ”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梅汝璈的一段话再次呼应本课开始的内容,从而深化梅汝璈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清醒的历史认识。通过习主席的话勉励今天的我们,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课:请调查你身边的老人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记忆,写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调查,意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上的历史走向活着的历史。通过历史关照现实,这不仅仅是对不忘历史,服务未来的使命践行,也对学生的历史叙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反思: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符合“小切口、大视野”的教学设计原则。能将历史细节进行有深度的挖掘,问题的设计梯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浓厚,通过历史细节的学习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认识框架。
        从学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高效,在思维养成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本节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较到位,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并能与其他素养有机融合而不割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梅汝璈:《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恩收:《他为中国人赢得尊严——追记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峥嵘岁月》2012年11期。
4.刘燕军:《东京审判研究:概况、问题与思考》 《南京大屠杀研究》2012年第4卷。
作者简介:巩海东,男,1987.03.15,汉族,甘肃正宁,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