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淼
[导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愈发受到重视
        李淼
        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8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为我国长远稳定发展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则必须转变观念,从全新视角入手准确把握全局稳定、社会稳定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厘清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在本质与目标追求上存在的相关性,只有遵循正确的指导方向,在完成政治体制改革同时,才可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稳定;相关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尚存在一定缺陷及不足。首先,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会影响到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稍有不慎就会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使社会稳定遭受威胁。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准确认识与把握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性间的相关性,推动两者协调发展,进而为我国长远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展开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探讨现实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社会效益。
一、从更好视角看待社会稳定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其他方面改革同步性要求逐步提高,迄今为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此类情况不仅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甚至还会造成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同时,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也给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刻不容缓,在实际改革发展进程中,党和政府一定要将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提升社会能效的基础上,完成社会资源公平、公开与公正分配,使发展的利益更加广泛地惠及于民,有效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而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其次,我国政治体制当中依旧存在一定弊端,对社会稳定性造成了消极影响,官本位封建专制思想依旧没有彻底消除,不符合民主政治建设要求,造成了行政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行政服务效率较低,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甚至影响了我党决策公信力以及执政地位。所以,我国必须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有力措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方可切实保证社会稳定运行。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体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优化调整不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以此彻底消除可能威胁社会稳定的政治弊端,由此可见,展开合理的政治体制改革,绝不会使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受冲击,反而会为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经济长足发展需要政治稳定的助推作用,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提高人民生存质量及精神层面需要,更加有效拓展人民思维视野及活动空间,强化政治参与的意识及能力。长此以往,社会体制改革必将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及自觉愿望,党和国家必须切实做好政治体制改革,这样方能够为我国的法制化及政治民主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准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相关性
        社会稳定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密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领导广大人民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探讨改革前进方向,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更具规律性的认知。同时,世界政治现代化发展阐明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存在一定关系:政治体制的制度化程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如制度化程度偏低,必然会导致不稳定因素出现,影响到正常社会秩序,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会造成权利负面效应增大
        在现代社会当中,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会造成权利结构缺乏合理性,导致权力应用失去限制,使权力负面效应增大,引发家长制、官僚主义、权力腐败等不良作风,行政效率将显著降低。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权力关系配置属于其中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央权力逐渐下放,如授权者无法完成对权力接受者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则会导致后者分权心理更强,甚至使其产生架空瓦解事权的心理,影响政府政治调控能力。
        (二)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会造成全力约束不足
        如果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政治体制难以完成对集体与个人欲望的有效约束,造成预防泛滥,使社会势力竞争充斥于政治状态当中,引发社会不满。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成员表达自身利益与诉求的愿望也必将更加强烈,人民希望获得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然而,由于利益协调机构及表达合理诉求的途径不够通畅,如制度不够完善,就更加无法完成自身利益的充分表达,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三)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会造成潜在的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群众的社会利益需求也越加多样,存在一定不稳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应切实保证社会稳定,结合政治实际参与程度进行政治体制制度优化,提升制度的适应性、内聚力、自治性。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进行政治体制整合、政治参与进程存在渐进性及长期性,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反差会使政治存在失控可能性。
        (四)政治体制制度化程度偏低会造成政治权威的社会认同感弱化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并极大提升了对民主政治的期望值。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成员逐渐选择用全新的价值理念对公职人员进行评判,并使民众渴求公平、公正,反对官僚主义,厌恶以权谋私以及裙带关系,希望政府开展更为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党和政府应通过高效能的内在机制完成改革,有效遏制公职人员腐败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与权威性,避免社会期望与社会满足呈现过大差距,提升社会稳定。
三、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推动社会稳定的策略探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发展形势及人民诉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如想切实保证社会稳定,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党和政府在实际改革的进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形势,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一)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促进经济合理有序发展
        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强切实保证社会稳定,首要任务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营造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社会稳定根基。消除阻碍思想解放的陈腐理念要常住不懈,进一步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持续优化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容,持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考虑群众的各方利益,保证人民权益,主动作为,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二)推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融合
        坚持党的领导,稳固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根基,积极践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则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持续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期间,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民为核心,践行群众路线,统筹考虑群众观点与实际需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进行国家治理与维护人民合法权利,依法治国是根本,党和各级政府要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感,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加快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步伐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长远谋划、系统考虑,必须严格依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保证社会民主政治建设顺利实施面对国家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必须坚持法治精神,坚定不移构建完善的监督、制约、纠错机制,切实解决权利运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将权利牢牢关在制度的笼子中,彻底根除腐败现象,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监督机制,保证政治权利运转始终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四)将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做改革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政治热点既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内容,也是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和政治体制弊端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稳定存在一定挑战,必须要加大力度开展改革,我国人民群众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主要有:腐败、行政服务水平、国家公职人员担当作为及官僚之风等不良社会现象,受到功利思想、享乐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部分人员出现了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滑坡的现象,造成了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混乱无序,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人民群众的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开展政治体制改革,以此来促进政治体系完善发展,从而为社会稳定营造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国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已经步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发展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我国的发展建设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必须清醒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间的密切联系,从更高的视角入手分析社会稳定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准确理解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宏观考察——以政治建设进程中四对重要关系的分析研究为依托[J].理论与改革,2019(06):29-41.
[2]张光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思想论要[J].广西社会科学,2019(04):49-55.
[3]吴济桃.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社会稳定利弊因素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01):4-9.
[4]戴慧珊.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问题研究[D].集美大学,2019.
[5]张文佳,张坤.从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看政治体制改革[J].学理论,2014(08):17-18.
作者简介:李淼(1987-10-29),男,汉族,籍贯:北京市东城区,当前职务:业务主管,当前职称:助理经济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领导干部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